人體頭頸部有多個重要而且常用的器官,當出現腫瘤,會影響外觀和日常功能,因此不少個案都能也較早期的階段被發現,只要得到及時和合適的治療,病情大多可受控,因此被稱為「最短命癌症」。頭頸癌的風險因素除了長期吸煙、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外,近年發現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所致的頭頸癌也有上升之勢。治療頭頸癌往往需顧及患者治療後的功能和外觀等,令治療路上充滿挑戰。及早了解頭頸癌的病徵、成因、治療選擇及康復路向,及早識別風險,守護自己和身邊人的健康。

主持: 頭頸癌被形容為「最短命的癌症」,本集邀請了來自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醫生。蔡醫生,資料顯示香港的頭頸癌個案,在過去十年間似乎有上升趨勢。頭頸癌是包括哪些癌症?
醫生: 臨床上,頭頸癌是指甲狀腺及鼻咽以外,由嘴唇開始,涵蓋口腔、咽喉及聲帶部分。近年,香港的頭頸癌個案數字有上升的情況,於2013至2022年間,新症個案大約由800多宗上升至900多宗。不過,由於本港有人口老化的情況,計及年齡調整後的發病率,實際數字是由每10萬人中有6.4宗下降至5.9宗,可見儘管整體個案數字有所增加,實際發病率是略為輕微下降。
主持: 頭頸癌被指是「最短命的癌症」,其實是甚麼意思呢?
醫生: 大家不用擔心,「最短命」這個說法並不是指患者,而是因為頭頸癌相對其他癌症而言,比較容易發現,因此只要患者願意求醫、不諱疾忌醫的話,便有很大機會可康復。
主持: 頭頸癌的病徵在初期已經相對明顯嗎?病人自己或其身邊的人都較容易察覺出異樣?
醫生: 由於頭頸位置的五官是日常需要使用的部位,若有任何異常,病人自己或其家人、朋友都會容易察覺得到。因此,這類癌症的病徵出現時,也能在較早期的階段被發現。

主持:年紀越大的群組,患上頭頸癌的機會越高嗎?
醫生: 根據數據確實如此,頭頸癌的發生與外在因素以及身體狀況都有關,這些因素往往都是經長時間累積,例如長期吸煙、酗酒等習慣,然後逐步損害口腔健康,增加患癌風險。此外,如果有慢性口腔發炎的問題,例如牙患,也會增加癌症風險。
主持: 頭頸癌患者的男女比例,是否有明顯差異?
醫生: 頭頸癌較常見於男性,整體而言,患者比例約為每2.3位男性便有1位女性患者,而腫瘤位於聲帶的個案比例更為懸殊,大部分都是男性患者,每13位男性才有1位女性患者。
主持: 有指頭頸癌是較複雜和難以處理的癌症,這個說法正確嗎?
醫生: 部分癌症如肺癌,若能透過手術將腫瘤完整切除,基本上已有一定的治療成效。然而,頭頸癌的治療有更多考慮,除了清除腫瘤,還需評估治療對病人說話、進食等功能以至外觀的影響。例如以手術切除口腔內腫瘤後,醫生需要考慮如何重建缺損的部分,讓患者在功能與外觀上達致較理想的康復效果。

主持: 頭頸癌包括不同類型、不同部位的癌症,是否會導致不同的症狀?
醫生:簡單而言,如果腫瘤出現在口腔,例如舌頭附近,初期可能會有潰瘍,但這些潰瘍並不易癒合,亦會持續出現疼痛、出血,甚至影響說話能力;若腫瘤在咽喉位置,患者通常會感覺到吞嚥時有異物感,嚴重的話甚至吞嚥困難;至於位於聲帶的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是聲音沙啞。
主持:聲音沙啞很多人會覺得只是說話太多,未必會聯想到與癌症相關。臨床上,患者一般在甚麼情況時才會求診?
醫生: 很多人可能在出現相關症狀後會感到擔心,但其實大部分情況也並非癌症,例如從事廣播行業的人,常用聲帶可能會導致聲帶變厚、生繭或長瘜肉,這些也會引起聲沙,不一定由腫瘤所引致。不過,如果症狀持續一個月以上且無明顯改善,便需要有所警惕,建議盡快求診。尤其是出現潰瘍或聲沙持續不癒的情況,應由醫生進行詳細檢查,部分位置亦未必能以肉眼清楚觀察,需以儀器輔助。
主持: 在醫生的臨床經驗中,患者接受檢查時多屬於甚麼情況?初期還是已經發展至較晚期?
醫生: 若症狀出現時間較短,如一至兩個月,大多屬於早期個案。相反,若病人拖延至半年以上才求醫,便有可能屬於較後期。例如部分頭頸癌會轉移至頸部淋巴,形成可觸摸到的腫塊,部分長者可能誤以為只是「痰火核」而不予理會。若未能及早求診,確診時便可能已屬晚期。

主持:為甚麼會出現頭頸癌?
醫生:簡單而言,臨床上大部分的頭頸癌個案,均屬鱗狀細胞癌。口腔本身有鱗狀細胞,這些細胞容易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首先,最常見的風險因素是長期吸煙和飲酒,這兩者與頭頸癌的發病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第二類風險是接觸某些化學物質,例如不少東南亞地區人士常吃檳榔,而檳榔含有致癌物質,長期食用會增加口腔癌的風險;另外,還有微生物因素,如病毒感染,較多人認識的是EB病毒,與鼻咽癌有關聯;而在咽喉位置,如扁桃腺、舌頭後方或咽喉,在過去10至20年間發現,與人類乳頭瘤病毒(HPV)亦有關。值得留意的是,HPV相關的頭頸癌近年發病率有所上升,這類個案與吸煙飲酒的關聯相對較小。即使近年吸煙人口比以往少,但HPV頭頸癌的個案卻在上升。然而,好消息是HPV類的頭頸癌毒性較低,康復機會較高,即使是中後期患者,治療效果也理想。
主持:為甚麼HPV頭頸癌的發病率會上升?
醫生:有研究指出,這與生活習慣轉變有關,特別是與性行為有關。HPV病毒可經由性行為從生殖器官傳播至口腔,這樣便可能增加感染機會,從而引致口腔或咽喉位置的頭頸癌。
主持:我家人是印度華僑,以前我也喜歡吃檳榔,對家人而言已是生活習慣的一部分。這些生活習慣也會影響患癌風險?
醫生:生活習慣的確與癌症息息相關,以印度為例,口腔癌發病率在全球是最高的,因為食用檳榔在當地非常普遍。

主持:那如果不幸患上頭頸癌,有沒有機會及早發現?治療方面是否也有不同選擇?
醫生:根據不同情況,醫生會提供不同建議,但大致上治療方法可分為兩大類:手術和非手術的放射治療(即電療)。外科手術的成效相對較快,復原期亦較短;但若腫瘤位置較複雜,切除腫瘤時可能會對部分功能造成永久損害,此時便需要考慮電療。 一般而言,若腫瘤位於舌頭或口腔兩側,醫生一般建議進行手術;若腫瘤位於聲帶、扁桃腺或咽喉,則較常安排電療。
主持:選擇治療方式時,除了考慮腫瘤大小和惡性程度,是否也要考慮病人術後的外觀和生活功能?
醫生:頭頸癌相對複雜的原因是頭頸為身體重要部分,腫瘤本身和癌症治療或會影響患者外觀和功能。因此,在選擇治療方式時,除了考慮治療效果,也會顧及術後如何協助病人回復正常生活。幸好,現代醫療技術進步,治療的後遺症及創傷比以往減少,例如現今進行頭頸癌手術時,可以同時配合整形修補,助病人在外觀和功能上康復得更好。至於電療方面,過往常見的副作用如口乾、吞嚥困難、味覺變差等,如今已有進步,例如精準電療、質子治療等,均有助減少後遺症。
主持:治療上,有機會出現哪些副作用或後遺症?
醫生:除了外觀上的改變,病人大多擔心治療影響語言能力和吞嚥功能,若舌癌的腫瘤較大,手術時可能需要切除大部分舌頭,術後患者進食和說話將面對極大困難。現今醫生在安排手術時,會同時考慮修補重建的需要,包括從其他部位抽取組織修補舌頭,令其形態及功能較接近正常,有助改善患者術後發聲和進食能力。但如果腫瘤位於聲帶附近,一般會盡量避免手術,以免嚴重影響發聲功能,主要會以電療作治療,雖然也有機會影響發聲,例如聲音變得沙啞或低沉,但至少仍可保留一定說話功能。

主持:醫生會如何向病人解釋眾多治療方法的考量?
醫生:醫生一般會清楚向病人詳細解釋治療與不治療之間的分別,例如有些病人知悉進行手術後說話能力可能會變差的話,便拒絕進行手術。但問題是,如果未能妥善控制腫瘤,其實語言能力最終也會受影響,甚至危及生命。此外,醫生也會向病人解釋,完成手術或電療後,實際的後遺症未必如想像般嚴重,會鼓勵他們與曾接受治療的病人多作交流,理解治療後的真實康復情況,有助作出更合適的決定。
主持:除了醫生,其實還有整個醫護團隊的支持,包括言語治療師,他們會協助病人在治療後重新學習吞嚥、說話等等。所以如果真的不幸患病,應主動諮詢醫生,了解最適合自己的方案,並配合後續生活安排。今天感謝蔡醫生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談。謝謝,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