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弓手的患者在屈曲手指後「卡住」無法伸直,主要是因為長期重覆相同動作,因而累積勞損所致,例如家庭主婦和經常使用電腦、玩手機人士。但除了肌腱發炎,彈弓手也可以由代謝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所致,當中,彈弓手可能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徵兆之一。面對彈弓手的多個成因,醫生在診斷時須仔細地從多方面了解病情,例如有否伴隨其他症狀,如晨僵、對稱性關節疼痛或全身性不適等,最理想的做法是及早諮詢醫生,進行全面評估與診斷,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主持: 彈弓手又稱扳機指,是一種在香港常見的痛症,患者的手指可能屈曲或伸直時會「卡住」,影響活動能力。為甚麼會有這個情況?有甚麼成因?本集請來養和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為大家講解。陳醫生,其實甚麼是「彈弓手」?正式醫學名稱又是甚麼?
醫生:彈弓手的醫學名稱為「手指屈肌腱狹窄性腱鞘炎」,是指連接手指與手掌之間的肌腱因過度使用,導致腱鞘局部發炎及增厚,腱鞘管道的活動空間收窄,令肌腱活動受阻,出現彈跳或卡頓的情況。
人體每根手指與手掌之間均有關節,由肌腱連接。肌腱負責控制手指屈曲及活動,而其外層則包覆著一層稱為腱鞘的薄膜,助肌腱順暢滑動,減少摩擦。
當長時間重覆使用手部,例如經常打字、進行手工藝創作或提舉重物,便容易引致腱鞘發炎,繼而形成彈弓手。此情況較常見於使用頻率較高的手指,例如拇指或中指。

主持: 既然彈弓手與重覆動作有關,是否特別容易出現在某些年齡層或職業?此症是突然發作,還是會逐漸惡化?
醫生:患者大多為中年人士,年齡大約介乎30至40歲之間。因為此症屬於勞損性疾病,與長期過度使用手部有關,例如家庭主婦做家務時,雙手長時間重覆相同動作,因此年輕人患上彈弓手的機會相對較低。
彈弓手的病情進展是漸進的,並非突然出現嚴重症狀。患者初期可能只是感到手指活動時有繃緊感,但仍能正常活動。然而,若未有及時處理,肌腱與腱鞘之間因摩擦而令發炎加劇,手指與手掌交界的位置便有機會腫脹,患者會感到關節「卡住」。
當病情發展至中期,患者在屈曲手指後可能無法自然伸直,需借助另一隻手將手指扳回原位。若情況持續惡化,在嚴重階段,即使用力也可能無法將手指拉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主持:除了過度使用雙手,有文獻指出糖尿病亦可能會導致彈弓手,這是否屬實?
醫生: 根據研究文獻,長期血糖偏高會引致身體炎症,當中手指關節也有機會發炎,因此糖尿病患者亦常有手指關節繃緊的情況,當影響到肌腱與腱鞘時,也會導致彈弓手。除了糖尿病外,類風濕性關節炎亦是其中一個彈弓手的成因。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的慢性關節發炎疾病,由於關節附近有肌腱,當關節發炎時,鄰近的肌腱亦可能受到影響,因而引致彈弓手。
痛風亦是另一個可能因素,當體內尿酸過高並形成結晶,這些結晶可能沉積在手部關節,導致劇烈疼痛及發炎,同樣有機會影響到手指肌腱。此外,一些其他免疫疾病,例如銀屑病關節炎,亦會引致手指關節腫脹,令手指呈香腸狀,嚴重時也可能影響肌腱活動,導致彈弓手的症狀。
主持:類風濕關節炎也有可能導致彈弓手,那麼該如何分辨兩者?
醫生: 如果患者只是單一手指出現彈弓手的情況,而且並無其他明顯的關節問題,一般不會直接判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不過,若患者同時出現其他症狀,例如早上起床時有晨僵、雙手關節出現對稱性不適(即左手和右手的關節會同時感到痛楚),甚至其他關節如腳踝、膝蓋等也出現紅腫或疼痛,再加上容易出現疲倦、精神不振等不適,便需要提高警覺,有機會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及早求醫。

主持:晨僵是甚麼?晨僵和彈弓手都會影響手指活動能力,如何分辨兩者?
醫生:晨僵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徵狀,意指患者的關節在早上會特別容易變得僵硬,難以順暢活動。晨僵是多根手指同時出現僵硬、無力的感覺,這種情況在清晨起床時最明顯,但活動一段時間後,僵硬感通常會逐漸減退;相反,彈弓手的症狀則較集中於單一手指,特別是手指屈曲與伸展時,在手指與手掌之間的位置會出現「卡住」的感覺,甚至會聽到「咔」的聲音,然後手指像被彈起般突然伸直,這都是彈弓手的典型症狀。
主持: 最近我的右手拇指經常感到「卡住」,情況持續了一段時間,甚至左手也開始出現類似問題。加上身體其他部位陸續出現相關不適,這些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徵兆嗎?
醫生:單憑某一項病徵,其實未必能準確診斷。醫生在臨床上會進行詳細評估及檢查,了解病人的整體情況,包括病徵出現的時間、持續多久、是否對稱或伴隨其他全身性不適等,從而判斷是否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主持:具體而言,醫生在臨床上會如何判斷彈弓手是否與類風濕關節炎有關?
醫生: 若患者出現明顯的彈弓手症狀,例如手指在屈曲或伸展時有「卡住」現象,甚至無法正常活動,我們會安排詳細的診斷及相關檢查。在臨床上,如患者不同部位間歇出現腫脹與疼痛,這些症狀未必持續出現,但若涉及多個關節而且呈對稱分布的話,便有機會為類風濕關節炎。
這種情況下,醫生會建議患者接受進一步檢查,例如透過抽血檢驗包括發炎指數、類風濕因子(RF)或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風險指標。此外,醫生亦有機會安排不含輻射,亦無入侵性的超聲波檢查,以觀察手指肌腱及周邊組織的情況。
此外,醫生亦會詳細詢問病人的家族病史,了解有否家庭成員曾患類風濕關節炎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因為這些因素也會增加患病風險。加上如生活壓力大、休息不足、免疫系統調節失衡等,亦可能誘發病情,以上情況在臨床觀察中也相當常見。
主持: 壓力、睡眠不足等因素,真的會觸發類風濕關節炎嗎?
醫生: 這些因素的確有機會成為病情發作或加劇的誘因,對於類風濕關節炎這類慢性免疫疾病而言,病人的情緒、生活習慣、壓力水平以及睡眠質素也有影響。在病情管理方面,醫生會鼓勵病人及早了解自身情況,但同時也要避免過度憂慮,因為這些疾病是可以控制和處理的。

主持:若確診彈弓手由類風濕關節炎引起,有甚麼治療方法?
當彈弓手與類風濕關節炎同時出現,我們的治療原則會以治本為先。若經診斷確認屬於類風濕關節炎問題,醫生會以能針對病情的系統性藥物治療為主,因為這並非單一手指的問題,而是整個免疫系統的關節炎症。
治療初期,醫生會建議病人多休息,避免繼續過度使用患處,以減輕症狀,繼而根據病情處方消炎藥或口服類固醇。若局部發炎情況嚴重,亦有可能需要於發炎部位注射類固醇,但因其副作用,不宜頻繁使用這類針劑。若藥物治療後病情仍未改善,醫生可能會轉介患者至骨科,考慮進行小型手術處理局部肌腱腫脹及發炎問題。
總括而言,若確定類風濕關節炎引起彈弓手,一般不需要立即進行入侵性治療,會先以藥物全面控制免疫系統失調的情況為主。只有當整體病情穩定,而仍有個別部位症狀明顯並影響日常生活,才會考慮進行局部處理,包括藥物注射或手術等。

主持: 藥物治療可以如何幫助控制類風濕關節炎?
醫生: 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包括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當中包括傳統藥物如甲氨蝶呤,亦有近年較新型的治療——生物製劑。這些藥物的作用是針對免疫系統,抑制發炎反應,從而紓緩症狀,助患者回復正常生活。
生物製劑的針對性較強,對部分患者而言,可更快速有效地控制炎症。至於病情較嚴重的患者,特別是早晨起床時關節僵硬、疼痛嚴重的人士,醫生也有機會處方短期使用的類固醇,以減輕急性症狀,再逐步轉為長期控制藥物。
藥物治療的效果通常相當明顯,患者在用藥後短時間便能感受到改善。以晨僵為例,部分患者原本早上起床時關節僵硬可持續一至兩小時,但經過藥物治療後,有機會縮短至30分鐘甚至完全消失。他們會感覺到關節有所放鬆,活動能力有所提升,身體亦不再容易疲倦,整體生活質素明顯改善。

主持:彈弓手患者在不清楚病因的情況下,應向甚麼專科的醫生求診?
醫生:一般而言,病人首次求診時,應先諮詢家庭醫生,醫生會進行初步判斷,並轉介至相應專科。
若懷疑與彈弓手相關,一般會轉介至骨科專科醫生跟進,治療以消炎為主,例如類固醇注射或小型手術。不過,若醫生認為病情可能與其他炎症性疾病有關,亦有機會轉介患者至風濕病科專科作進行進一步檢查。
因此,大家應多認識彈弓手及風濕科疾病,若多次治療後,彈弓手的症狀仍未改善,或出現其他異常情況,便應多加留意,及時就醫進行進一步檢查。主持:多謝陳醫生的分享。在此提醒各位聽眾,如出現彈弓手或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應先諮詢醫生,由醫護人員評估後作出適當的轉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