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淚只背人流?解構微笑抑鬱症|精神科專科廖慧明醫生

眼淚只背人流?解構微笑抑鬱症|精神科專科廖慧明醫生

以「努力過活拼命無恙」的微笑外表,掩飾埋藏於內心、難被旁人察覺的困擾,這可能是微笑抑鬱症。患者即使知道自己的情緒問題,他們仍然選擇在夜闌人靜之時獨自面對和承受,長期將負面情緒壓在心裡,最終情緒有機會「爆煲」影響身心健康。面對情緒困擾,應勇於求助,尋找適切的治療與支持。

主持:人人總有情緒低落之時,但應對的方法當然有所不同。有些人在日常相處上表現開朗,經常微笑,但獨處時才讓負面情緒一湧而上,感覺痛苦,甚至哭泣。今天請來養和精神科專科廖慧明醫生,跟大家探討微笑抑鬱症。廖醫生,微笑抑鬱症是真正存在的嗎?

醫生:微笑抑鬱症越來越普遍,近年也逐漸受到社會關注。這個疾病與我們一般認知抑鬱症有所不同,抑鬱症患者一般在日常生活表現中,已經會表現出愁眉苦臉,言談間流露出負面情緒,較容易察覺;而微笑抑鬱症患者則較難辨識,即使他們內心承受著抑鬱情緒,人前卻仍表現積極開朗、笑容滿面,彷彿毫無異樣。

然而,在微笑的背後,患者內心可能已經破碎不堪,在外人眼中充滿陽光活力的形象,實際上掩蓋著崩潰的真相。當夜深人靜、獨自一人時,他們才會釋放出內心的痛苦,甚至可能整夜哭泣,但卻從未向他人求助。

主持:這些患者在人前展現的笑容是發自內心的,還是刻意偽裝的呢?

醫生:大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是刻意偽裝而且故意不表達真正的情緒,原因各有不同。例如有人是為免家人擔憂,甚至擔心連累身邊人;也有部分人因為社會地位或自尊心作祟而不敢訴說;甚至有些人因為肩負著重要責任,如身居要職或是家中主要照顧者,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感到抑鬱,因而不敢展現脆弱的一面;亦有人希望透過笑容而調節內心抑鬱的情緒。他們其實都知道自己不開心,也深知內心承受著痛苦,只是在獨處時才會讓這些負面情緒和思潮走出來。這種狀態是頻密、強烈而且持久的,雖然已經為日常生活帶來極大困擾,但他們仍然會硬撐著,不讓別人知道。

主持:患者一般會在甚麼情況下意識到自己的狀況,並考慮尋求專業幫助呢?

醫生:一般而言,當他們長期陷入低落情緒,並且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時,才會認真考慮求助。部分人是在朋友或家人的勸說下,才願意接受現實求診。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日益嚴重,甚至開始影響人際關係或工作表現時,便會下定決心尋求專業幫助。

主持:身邊的朋友或家人有可能察覺到患者的異樣嗎?

醫生:如果只是表面相處,的確不容易察覺,但如果仔細觀察,還是能夠發現一些蛛絲馬跡。例如患者的笑容可能與以往不同、面露疲態和活力減退等。此外,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的發文內容,可能會隱含著負面訊息,這些都是值得留意的細節。

主持:就你的臨床經驗,男性與女性罹患微笑抑鬱症的比例是否有所不同?

醫生:這方面未有確切統計數據,男女都有機會患上微笑抑鬱症,但由於男性相較於女性,往往更不擅長表達情緒,也較少向他人求助。因此,男性可能較容易出現微笑抑鬱症的狀態。

主持:傳統觀念普遍認為「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可能會令許多男性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進而加劇心理負擔嗎?

醫生:男士從小被灌輸「男子漢大丈夫流血不流淚」,要勇敢面對事件,不可以輕易哭泣,因此男士們可能會傾向將自己的問題壓抑下來,這可能成為微笑抑鬱症的潛在誘因之一。

主持:當這些患者最終選擇就診時,他們的狀態是否與一般抑鬱症患者相似?

醫生:當他們決定尋求專業協助時,一般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因此會較為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困擾,希望透過治療找到解決之道。

主持: 面對微笑抑鬱症,有沒有方法可自行檢測呢?如何判斷自己可能患有微笑抑鬱症?

醫生: 若要初步篩選自己是否有抑鬱症,其實有不少測量表可供參考,例如「病人健康問卷PHQ-9」或「一般健康問卷GHQ-12」,大家在網上也能搜尋到這些測試。然而,這些測試只能作為初步評估,並不能完全取代臨床診斷。因此,若有懷疑,應尋求醫護人員的意見,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

主持: 在醫生與患者交談的過程中,可如何發現患者有抑鬱症的症狀?

醫生: 醫生可參考診斷手冊,當中羅列了抑鬱症的核心病徵,並透過詳細詢問以確認患者的狀況,通常需要較長時間進行評估,包括患者是否長期感到低落、負面情緒持續時間是否達兩週或以上等。此外,醫生還會了解患者是否仍享受日常生活、是否感到精力枯竭,甚至出現身體症狀,例如食慾改變、睡眠問題等,以評估抑鬱症的嚴重程度。

主持: 但部分人可能在日常社交中表現無異常,在白天與他人相處時亦沒有問題,生活似乎未受影響般,但往往到了夜晚才獨自感受情緒困擾,或另一個情況是他們的情緒問題已持續超過兩週,但仍然能夠維持日常作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是否較難察覺自己其實患有抑鬱症?

醫生: 如果只依靠自我檢測表評估病情,並未能夠準確反映真實情況。因此,在臨床診斷時,我們不僅會參考問卷結果,最關鍵的是與患者面對面的交流,觀察其氣息、氣場、如何形容自己的情況等,須綜合以上多個因素,醫生方能作出較準確的判斷。

不論是微笑抑鬱症或一般抑鬱症,通常都與特定的事件作為導火線有關,但患者個人的性格特質可能也會增加患病風險,例如思想較負面、情感較敏感、自信心和自尊心較弱、抗壓力較弱等人士,都可能較容易陷入負面情緒,並難以調整心態。

主持: 這些特質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環境影響所致呢?

醫生: 抑鬱症的成因相當複雜,每個個案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成因包括基因、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外在壓力、心理特質等因素可能相互影響及交織,並在特定的時機或事件引發抑鬱症。

主持: 當確診抑鬱症,有甚麼治療方法?

醫生: 治療主要分為兩大類:藥物治療與非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方面,最常見的是抗抑鬱藥,例如血清素調節劑,這類藥物可以幫助調整大腦內的神經傳遞物質,有助改善情緒。

非藥物治療則包括心理治療,例如會見心理學家進行認知行為治療,透過改變負面思維模式以幫助患者。此外,近年還有腦電盪療法和腦磁激療法,這些方法可以透過電流或磁場調節情緒。

主持: 甚麼情況下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只用心理治療可改善問題嗎?

醫生: 醫生一般會建議同步進行藥物與心理治療,但部分患者可能對藥物治療有所抗拒,例如擔心副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先從心理治療入手,與患者進行深度談話,幫助他們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若病情較為嚴重,或患者希望較短時間內有所好轉,則需要考慮藥物治療。

主持: 如果患者自行停藥,會有甚麼風險?

醫生:醫生並不建議患者在「自我感覺」痊癒後立即自行停藥,以避免增加復發的風險。理想的做法是根據醫囑,逐步減少藥物劑量,同時持續監測病情。反之,如果患者突然停藥,抑鬱症可能會復發,甚至比之前更嚴重,增加治療難度。

主持: 除了情緒問題,抑鬱症是否會影響身體健康?

醫生: 最常見的是失眠,這也是令患者求診的主要原因。此外,抑鬱症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胸悶、胃痛、腰背痛、肌肉繃緊等身體不適,甚至影響食慾,導致體重下降。因此,抑鬱症不僅影響心理健康,也會對身體帶來一定程度的損害。

主持: 如果身邊的親友可能患有抑鬱症,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醫生: 最重要的是建立互信關係,讓他們知道我們的關心是真誠的,同時避免給予過大壓力。我們可以多與他們交流,關注他們的變化,並適時鼓勵他們尋求適當協助。

主持: 最後,廖醫生有甚麼建議給正受情緒困擾的聽眾?

醫生: 人類與生俱來便擁有自我調節情緒的本能,但當我們發現自己難以調節情緒時,可以嘗試做運動、結交新朋友、學習新技能,甚至是靜觀訓練也有幫助調節情緒。但當情緒問題越來越嚴重,便應盡快求助。

主持: 沒錯!今天感謝廖醫生的分享,希望大家都能保持心理健康,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