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眼乾、口乾?別只當是天氣與濕度所致,其實可能是乾燥症徵兆!這種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疾病,女性的患病風險比男性高10倍,尤其是40至50歲的中年女性。若延誤治療,或會影響肺部、腎臟甚至神經系統。及早識別、及早求醫,有助控制病情,維持健康生活。

主持:本集請來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講解「乾燥症」。黃醫生,甚麼是乾燥症?它的成因是甚麼?
醫生:乾燥症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引致的慢性炎症,主要影響外分泌腺體,例如唾液腺、淚腺等。當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這些腺體時,會逐漸喪失正常的分泌功能,因而導致眼乾、口乾等症狀。但目前醫學界仍未能完全確定乾燥症的成因,但有研究估計與遺傳、某些病毒感染或荷爾蒙分泌失調有關。
主持:為甚麼免疫系統的問題會令身體的水分減少?
醫生: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而攻擊自身唾液腺或淚腺等,便會令身體減少分泌這些水分,造成口乾或眼乾等症狀。

主持:當提到「乾」,多數人也會聯想到皮膚乾燥。乾燥症與一般天氣引起的乾燥有甚麼分別?
醫生:乾燥症並不如平常的乾燥般簡單,患者眼睛可能會乾澀得反覆出現如「沙粒刮眼」的感覺,這種不適往往持續而且難以忍受,患者可能需要每天使用3至4次以上人造淚水,才能緩解症狀;至於持續口乾,患者可能需要在晚間頻密地起床喝水;如唾液腺出現發炎腫脹,患者進食如餅乾等較乾身的食物時,或需要同時喝水輔助吞嚥。
主持:乾燥症是一種慢慢加劇的疾病嗎?
醫生:乾燥症的早期症狀可能並不明顯,部分人初期只是偶爾眼乾或口乾,但病情會隨時惡化。如眼乾一直得不到合適的治療,眼睛表面可能會逐漸受損,甚至出現角膜潰瘍和結疤,眼部亦較容易受細菌感染。至於口乾方面,唾液腺若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會出現腫脹,導致吞嚥困難,亦會影響口腔衛生,增加蛀牙的風險;當病情更進一步,也可能影響肺部,有機會導致肺纖維化;若攻擊腎臟,則可能引致腎炎或腎結石;甚至影響中樞神經,導致行動不便。此外,有研究指出,乾燥症患者患上淋巴癌的風險亦較高,數據顯示可高達44倍。因此,在醫生為患者跟進病情時,需一直留意患者有否出現淋巴腫大的情況。
不過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均屬輕微,症狀主要為眼乾及口乾,有小部分患者病情較嚴重,才會出現主要器官受損的情況,所以大眾不需過分擔心。

主持:眼乾和口乾在哪些時間會較嚴重?早上起床或晚上睡前會特別明顯嗎?還是會持續一整天?
醫生:須視乎病情的嚴重程度。在初期階段,患者或毫不察覺症狀,甚至是在體檢抽血檢查發現異常而求醫;或因為大眾對乾燥症的認知並不深,及至後期出現難以忍受的乾澀才會求診。
主持:大家可能從未聽過乾燥症,以為多喝水便可以解決問題。這樣會不會錯過及早診治的機會?
醫生:如果病情輕微,的確可以喝水紓緩,但病情嚴重的話,例如當唾液腺出現纖維化,便會完全喪失分泌,單靠喝水也無法紓緩症狀。

主持:臨床上醫生如何診斷乾燥症?
醫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一般會從問診開始,因為眼乾的成因眾多,如長期配戴隱形眼鏡、曾經接受眼科手術或正在服用如血壓藥、抗抑鬱藥、感冒藥等藥物也有機會導致眼乾。因此,醫生會先排除其他原因,若懷疑是乾燥症,便會根據客觀的臨床標準進行評估。例如由歐洲抗風濕病聯盟所訂立的臨床指標,一共分為五項,其中有兩項檢查需要與眼科專科醫生合作,包括以儀器檢查患者眼睛表面的損傷指數和進行淚液分泌測試(Schirmer test),這項測試是將試紙放在患者眼睛表面,5分鐘後觀察試紙被淚水沾濕的長度。如果少於10毫米,我們會視為分泌減少;少於5毫米則屬嚴重乾燥,可幫助確診為乾燥症。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則會為患者抽血檢查自身免疫抗體(例如 Anti-SSA(Ro)和 Anti-SSB(La)抗體),也可以量度唾液流速,或由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為患者進行唾液腺切片,作病理分析以確定真正的病因。

主持:乾燥症主要在哪個年齡層或性別較常見?
醫生:乾燥症主要發生在40至50歲的中年女性,女性的發病率大約是男性的10倍。乾燥症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原發性病發率約為0.3至0.7%;若患者本身已患有其他風濕病,如紅斑狼瘡或類風濕性關節炎,繼發性乾燥症的發病率則可高達10至30%。
主持:如果確診患有乾燥症,會怎樣為患者安排治療?
醫生: 大部分患者會先因眼乾而向眼科專科醫生求診,醫生可能會處方不含防腐劑的潤眼藥水,因為患者可能每天需要滴3至4次以上,才可緩解乾澀感。
若僅靠潤眼藥水未能改善眼乾,眼科專科醫生可能會處方含有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眼藥水。如果病情已惡化,例如出現間質性肺炎、血管炎或神經炎等併發症,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口服類固醇或其他抑制免疫系統的藥物以儘早控制病情。
若對傳統治療反應不佳,患者可以考慮生物製劑療法,這種針對性治療有助抑制過度活躍的B細胞,有助穩定病情。

主持:如果想及早發現乾燥症,有甚麼身體訊號可幫助患者知道要儘早求醫?
醫生: 如果患者發現自己出現一些異常的乾燥現象,例如以往眨眼沒有不適,突然卻感覺眼睛像被沙粒刮過;或進食乾糧時要喝水才能吞嚥,這些都是值得留意的警號。
另外,若病情影響肺部,患者可能在輕微活動後也會氣促;腎臟受影響時,可能出現電解質紊亂,或當神經線受損,可能導致四肢無力或行動困難。若皮膚出現一些異常的皮疹,也有可能與血管炎有關。這些都是乾燥症的表徵,若有懷疑,應儘早向專科醫生求診。
主持:除了藥物治療,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可以怎樣處理乾燥症?是否要以「保濕」為主?
醫生: 患者日常生活中確實可以透過多種方式以紓緩乾燥症狀。首先,一定要充足的水分攝取,喝足夠的水是基本保濕。另外,應避免長時間觀看螢幕或閱讀,尤其是佩戴隱形眼鏡的情況下,足夠休息、恆常運動亦有助免疫系統平衡。
若出現口乾情況,可以咀嚼無糖口香糖以助刺激唾液分泌。眼乾的話,眼科專科醫生可提供人工淚水,某些情況下亦會建議使用保濕眼膏或啫喱。
對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也可考慮使用淚道塞子堵塞淚道開口,從而減慢淚水流失,達到保濕效果。

主持: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早期乾燥症可能不易察覺,若發現身體出現異常、與日常乾燥不同,應及早留意和跟進。若病情惡化,更應尋求專科醫生協助。 今天非常感謝黃醫生的詳細分享,希望日後有機會再討論其他相關主題,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