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瓷器沿絲綢之路進入歐洲前,西方人日常使用的器皿離不開陶器、木器和金屬。根據最早的文獻記載,中國瓷器正式登陸歐洲是在16世紀初,中國自漢代已通過中亞與歐洲有貿易往來,瓷器很早已進入歐洲,只是數量不多。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生產的絲綢、茶葉、瓷器等貨物亦輾轉銷往歐洲,歐洲製作的玻璃器、葡萄酒、鐘表等商品則輸入中國。有了經貿往還, 豐富了人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亦見証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瓷器成為了中歐貿易中最大宗商品之一,歐洲也成為中國制瓷業的重要市場之一。
在陶瓷科技與藝術領域,中國曾堪稱一時無兩。擁有三千座瓷窯的景德鎮,被視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復合生產區,四百多年前已迅速成為歐洲市場上的搶手貨。聞說有“瓷王”之稱的薩克森選帝侯兼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就曾擁有35,000多件瓷器,他更曾用600名薩克森士兵與腓特烈·威廉一世交換151件康熙時期的青花瓷。中國瓷器改變了歐洲人的餐桌禮儀、室內裝飾、生活品位和審美情趣,也對歐洲藝術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
由於從中國進口的瓷器價格高昂,自16世紀下半葉起,歐洲便開始出現仿制瓷器即生產A貨的工廠,惟質素始終無法與中國瓷器相比,衹能停留在“軟質瓷”的階段。因此,18世紀之前從中國進口瓷器,依然是歐洲瓷器市場的主流,有價有市。
然而,歐洲從中國大量進口瓷器,導致對華貿易嚴重失衡,大量重金屬貨幣外流找數,是對國家經濟的一種損害。到了17世紀晚期,連英國人也抱怨道,從亞洲進口貨物有礙本國製造產品的消費,遲早導至國庫空虛。有見及此,自17世紀后期至18世紀,已不斷有意見提出要限制來自中國的進口數量,並限制貴金屬的過度外流,並呼籲立法禁止中國瓷器及印度棉布等商品的進口,以及實行提高關稅、特許專賣和政府對本土制造業加以補貼等措施。似曾相識?原來三百年前美國仍未立國之前,歐洲已向中國曾策動貿易戰。
與此同時,歐洲積極安排派遣具有高級科學素養的傳教士前往中國傳播天文學、數學等歐洲科學知識,目的就是打探景德鎮制瓷的秘方,以便向本國匯報。直至歐洲研究瓷器生產技術在1710年取得重大突破,麥森瓷廠的成立,成為歐洲首家能夠生產硬質瓷的陶瓷廠,中國瓷器的千年壟斷地位才漸漸被打破。
下次有機會前往德國旅遊,不妨抽空前往Porzellanikon德國陶瓷博物館參觀這家承載歐洲陶瓷發展的輝煌扉頁的博物館,它不僅是德國首家陶瓷博物館,更是全歐洲最大的陶瓷博物館,有別於一般博物館,展示的不只是瓷器的過去,更是它的現在與未來,從藝術、歷史、商業到尖端科技,勾勒出一個清晰完整的瓷器現代新風貌,更是承載著歐洲陶瓷歷史與藝術的珍貴寶庫。(Johann Friedrich Böttger)。原是一位化學家,獲得王室贊助,找出中國製作瓷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