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生嬰兒大約6個月大左右,便開始進入飲食加固階段,即由單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食,漸漸過渡到多元化固體膳食的時期。這段時間內,嬰兒將第一次接觸各式各類的食物,有機會觸發過敏反應。當遇到過敏,家長可能會驟然完全隔離小朋友再次接觸致敏原,例如徹底戒口,但這有機會導致營養不均,影響小朋友成長。根據現時的指引,過敏較嚴重的小朋友可以進行過敏測試,以安全的方式及可耐受的分量進食或進行脫敏治療,慢慢地讓身體免疫系統適應以減輕過敏反應。

主持:當兒童出現食物過敏,家長大多也會讓子女「戒口」避免接觸過敏食物,但單靠這個方法是否正確?今天我們邀請到養和註冊營養師莫穎姍,為大家解答嬰幼兒食物過敏的疑問。根據你的臨床觀察,0至2歲嬰幼兒的過敏情況是否常見?
營養師:最近中大一項研究發現,家長在疫情下高度注重衛生而過度清潔消毒,結果阻礙嬰兒的腸道微生態健康發展,大大增加兒童患上濕疹等過敏症的風險。當中,兒童濕疹的發病率比以往上升了近五成。加上濕疹會導致皮膚屏障受損,令小朋友更容易接觸到致敏原,這使他們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現食物過敏。如果能及早發現並進行適當治療,對於減輕過敏反應及改善症狀將更有幫助。
主持:食物過敏的定義是甚麼?
營養師:食物過敏可分為兩個階段:
1.致敏期
身體首次接觸一種食物而有過敏反應時,免疫系統會產生免疫球蛋白E,將食物標記為「外來威脅」。
2.過敏反應期
當身體第二次接觸致敏食物時,免疫系統便會產生過敏反應,導致各種症狀。這些症狀輕則影響局部器官,例如嘴巴發癢、出現輕微風疹,不過症狀會在短時間內消退;嚴重過敏反應則可能同時影響多個器官,導致呼吸困難、窒息、全身發癢或腹瀉。
從以上便能解釋,為何部分過敏個案曾經歷第一次進食某種食物時沒有異常,但再一次食用卻突然出現過敏反應的情況。但相反,也有不少家長疑問,為何小朋友於第一次進食某種食物時便產生過敏反應?這是因為除了進食,人體還可透過不同途徑接觸過敏原,例如呼吸、皮膚接觸等。例如家長曾烹調雞蛋,嬰幼兒可能已經透過皮膚或呼吸接觸雞蛋致敏原,再進食時便會觸發過敏反應。

主持:哪些食物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致敏原?
營養師:嬰幼兒常見的致敏原主要是加固初期的食物,例如小麥、雞蛋、牛奶、花生、大豆。隨著小朋友的成長,會開始進食其他食物,包括魚、貝殼類海產(如蝦、蟹)、堅果類(如核桃、開心果、榛子)和芝麻也是常見的致敏原。

主持:雞蛋和牛奶雖然是高營養價值的食物,但它們也是致敏的常見食材,對於家長而言,希望讓孩子攝取豐富營養,但又擔心過敏,應該如何正確嘗試這些食物呢?
營養師:根據過敏協會建議,家長應讓嬰幼兒在一歲前接觸常見的致敏原,但謹記這並不包括高風險嬰兒,例如患有已知食物過敏或嚴重濕疹,應先諮詢醫生。此外,如嬰兒本身飲用母乳,可逐少嘗試牛奶製品;若一直飲用配方奶粉,其實當中已含有牛奶蛋白。
至於雞蛋,一般建議從全熟蛋開始,因其致敏度較低,半熟蛋則較易引起過敏。因此在加固期間,家長可先將少量全熟蛋黃混合於配方奶粉之中。另外,也可讓小朋友進食含有雞蛋的蛋糕或鬆餅等,因為雞蛋與小麥麵粉結合再加上高溫烘焙後,便能降低致敏度,亦令免疫系統無法識別雞蛋,因而減低觸發過敏反應的機會。家長可循序漸進,為小朋友安排從小分量開始進食,嘗試逐步建立耐受性。
主持:若小朋友長期透過這種方式接觸雞蛋,是否代表將來有機會不再或減少對雞蛋過敏?
營養師:雖然食物致敏原其實仍然存在,但因其方式有所改變,可讓身體免疫系統逐漸適應,不再誤認這些食物為「敵人」而攻打,有機會可慢慢接受。
主持:若確實對某種食物過敏,是否要完全戒絕?戒口會否影響小朋友發育?
營養師:對於從未接觸某種食物的小朋友而言,越遲接觸的話,效果未必理想,特別是本身患有濕疹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皮膚屏障受損,更容易出現上文提及的致敏期。因此及早嘗試會較理想,開始時減少分量、選擇致敏度較低的食物,甚至可以先將食物煮進湯品中,進一步降低致敏度。
但要留意,家長以謹慎的方法嘗試後,小朋友仍然出現過敏反應的話,便不建議繼續,以免誘發更嚴重過敏反應。家長可以考慮經醫學測試,例如皮膚點刺測試或血液檢測,確認過敏程度,再以可耐受的分量,例如常見的花生過敏,初時可耐受的分量可能只是一點灰塵的大小,讓逐步身體適應。有需要時,醫生也可建議小朋友醫生也可建議小朋友進行口服或舌下脫敏治療。當中,舌下脫敏治療會將含有極低劑量致敏原的液體滴在舌頭下方,同樣也是讓身體逐步適應致敏原,從而增加耐受性。
主持:最終是否有機會克服過敏,讓身體接受致敏的食物?
營養師:隨年齡增長,過敏情況有機會自行改善,特別是牛奶或雞蛋這類較常見的致敏原,這往往與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逐少接觸到致敏原有關,例如家長常讓孩子進食麵包、餅乾等含有雞蛋或奶製品的食品,由於這些經烘焙的食物致敏性較低,因而讓身體逐步建立耐受性。
相反,如果完全禁止小朋友接觸過敏食物,甚至連較低致敏度的麵包或蛋糕等食品也刻意避開,反而無助應對過敏的情況。因為當小朋友重覆出現過敏反應,他們可能會因為過去的過敏經歷而對某種食物產生恐懼和抗拒,甚至在進行脫敏治療之前,營養師也需要先為小朋友做好心理建設。
曾經有家長求助,表示希望子女在生日會或社交場合時,能夠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享用蛋糕,但如果未能有效管理過敏問題,便可能需要額外準備無蛋無奶的全素蛋糕,無疑會影響小朋友生活質素。

主持:如果小朋友在6歲後,才開始處理食物過敏的問題,成效是否有所不同?
營養師:其實在小朋友6歲才開始處理食物過敏並不算太晚,但如可在幼兒階段開始治療,效果一般會較快及較理想。透過每次的皮膚點刺測試結果,便可以追蹤小朋友在治療期間的過敏反應變化,例如觀察皮膚過敏反應的範圍大小,一般0至2歲小朋友的進度較良好。
主持:家長應如何讓孩子初次嘗試致敏風險較高的食物?
營養師:對於一些致敏度較高的食物,例如蝦、花生、堅果,我們會建議家長先不要直接給孩子餵食,而是將這類食物放入湯品中,例如:煲湯時先在湯中加入少量蝦或花生,讓孩子先從湯水中接觸這些食材。如果喝湯後沒有不良反應,可以讓孩子嘗試一小口食物,如一小塊蝦肉,並觀察其反應,如果小朋友沒有異樣,便可逐漸增加攝取量。此外,讓小朋友嘗試這類高致敏度的食物時,較理想的做法是每次只嘗試一種,便可更清楚判斷是哪種食物導致過敏,以確定致敏原。

主持:過敏檢測的過程是怎樣的?當孩子出現過敏反應時,家長應該如何處理?
營養師:醫生會先了解患者的過敏史,包括家族史是否有過敏體質,醫生會安排進行進一步測試,包括皮膚點刺測試,直接在皮膚上滴少量不同的過敏原,測試身體對這些物質的即時反應,這種測試結果通常15分鐘內可得知;如要測試更多致敏原,例如塵蟎、動物毛髮等,便可進行血液檢測,可同時檢測超過300種致敏原及其致敏因子。需要注意的是,檢測結果只供參考,僅反映身體的過敏傾向,但不代表一定會發生過敏反應。即使檢測中顯示對某種食物過敏,但實際食用時卻不一定出現明顯不適。因此,醫生的判斷仍然十分重要,不應單憑檢測結果便完全戒除某種食物。
主持:如果過度戒口,是否會影響孩子的營養攝取呢?
營養師:有食物過敏的小朋友一般會對食物保持較高警察性,而本身患有濕疹的小朋友,身體所需的熱量需求較大,在食量足夠的情況下也會偏瘦。過度戒口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營養均衡,例如戒除牛奶可能導致鈣質攝取不足,影響骨骼發育;避吃蛋類也可能導致缺乏蛋白質,影響肌肉生長。
主持:有濕疹小朋友可能更容易對食物過敏,那麼他們在加固飲食上有甚麼需要特別留意?
營養師:如果小朋友的濕疹屬於輕度至中度,一般可在家中自行測試新食物,但如果過敏較嚴重,也會建議先進行過敏測試,如有潛在食物過敏風險,則可能需要以更低分量的方法嘗試進食。最重要的是及早治療濕疹,因為小朋友的免疫系統仍處於建立階段,如得不到及時治療,長期皮膚發炎對皮膚屏障的影響更大。
主持:嬰幼兒一般在甚麼時候適合開始接觸固體食物呢?
營養師:一般建議小朋友在4至6個月大及情況合適時,可開始加固。在一歲前讓孩子嘗試常見的過敏原,並保持恆常地攝取,不應每種只吃一次。
主持:若小朋友出現哪些過敏症狀,家長需要立即帶他們求診嗎?
營養師:如果孩子只是輕微發癢並自行消散,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但如果開始出現中度至嚴重反應,如全身嚴重發癢、呼吸困難、嘴唇發紫,這些緊急情況下便應該立即就醫。

主持:感謝Sabrina今天的分享,相信這些資訊能幫助到很多家長!謝謝你,我們下次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