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懷胎十月,每天也期盼著誕下健康的孩子。然而,總有一些不幸的個案,需要度過與眾不同的童年。兒童腦瘤是僅次於白血病的第二常見兒童癌症,初期症狀往往較輕微,而幼兒腦部在發育過程中為何會產生惡性腫瘤,至今仍是全球腫瘤專家未能完全解開的謎團。家長可以透過仔細觀察症狀,及早察覺子女的異常情況。此外,隨著醫學進步,兒童腦瘤的治療方法日新月異,若能及早診斷和治療,有機會可痊癒。

主持:當孩子出現不適時,家長難免會感到緊張。今天我們將探討如何察覺小朋友腦癌的問題,並邀請到養和兒童血液及腫瘤科專科醫生陳志峯醫生為我們講解。陳醫生,常言道人腦雖小卻非常精密,當談到腦癌時,是否不同區域會出現不同的腫瘤呢?
醫生:理論上,所有癌症的產生都與體內某些細胞的突變和異常生長有關。由於大腦不同區域的功能各異,因此患者的症狀與腫瘤的位置有關。至於兒童腦癌,腫瘤往往在某些特定位置較為常見。例如,與成年人相比,約有45%至50%的兒童腦瘤發生在「天幕下」(天幕是分隔大腦與小腦的硬膜),即小腦區域;而成人則約有85%至90%的腦瘤發生在「天幕上」。這意味著,兒童的腦部下半部分,尤其是小腦,出現腫瘤的機率較高,這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病徵。
主持:腦瘤可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兩大類。剛才提到的「天幕下」小腦區域,這些腫瘤是否同樣可以分為原發性和轉移性呢?
醫生:原發性腫瘤和轉移性腫瘤的區別其實很簡單。以肺癌和乳癌為例,它們的癌細胞有可能轉移到腦部,即轉移性腦瘤,這在成年人中較為常見。然而,這種情況在兒童中相對少見,兒童腦瘤大多屬於原發性,與成人不同。
主持:哪個年齡層的兒童較容易患上腦瘤?
醫生:不同年齡層的兒童,患上不同腦瘤種類的風險也有所不同。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髓母細胞瘤是一種較常見的小腦腫瘤,大部分病例於5歲以下的兒童發生。但髓母細胞瘤也再分成幾類,其中一類稱為Wingless(WNT腫瘤),這類腫瘤在青春期的孩子中較為常見。
主持:兒童腦瘤大多屬於原發性,有甚麼原因可以解釋孩子出現腦瘤?
醫生:除了少數情況與遺傳因素有關外,大多數兒童腦瘤均為後天突發。其實,家長不必過於焦慮背後的致癌原因。根據香港兒童腦瘤的統計,從1992年以來,每年約有30至40名兒童被診斷患上腦瘤,這些數字多年來並無明顯變化。事實上,兒童腦瘤的發病與環境因素並無明顯關聯,也未有證據顯示與使用電子產品或玩遊戲機等習慣有直接關係。當然,適當控制孩子使用電子設備的時間是必要的,但這並非腦瘤的直接成因。
主持:但是子女遭遇這樣的不幸,家長難免會感到自責吧?
醫生:當孩子患上罕見疾病時,家長往往會在家人或長輩面前感到內疚,尤其被質疑或責備時,進一步加重家長的心理負擔。我經常提醒家長們保持冷靜,即使患上癌症,也不應責怪任何人。當孩子生病時,我們應該共同面對,而不是讓任何人感到自責或內疚。

主持:腦瘤在5歲以下的兒童中較為常見,但孩子很多時候未能清晰表達自己的不適,那麼家長可以如何及早察覺呢?
醫生:根據統計,兒童最常見的癌症是白血病和腦瘤。白血病的症狀通常較為明顯,如皮膚出現瘀青、發燒、出血等,一般家長也能夠較快察覺並就醫。然而,腦瘤的症狀則較為隱蔽,最常見的表現是嘔吐,這往往容易被家長忽視。腦瘤引起的嘔吐並非由普通的腸胃不適所致,而是由於顱內壓升高,腫瘤壓迫腦部某些區域,影響了腦脊液的循環。當腦部的腫瘤壓迫到腦脊液的流動通道時,腦脊液便無法正常循環,造成阻塞,從而導致顱內壓力升高,引發嘔吐等症狀。這種嘔吐通常發生在孩子改變體位,例如早晨起床時,許多家長可能會誤以為是孩子未吃早餐或其他原因所致,因而延誤就醫時機。
主持:父母可如何分辨腦瘤及腸胃不適所致的嘔吐?
醫生:很多情況下,嘔吐是兒童腦瘤的首個症狀,家長應提高警覺。當嘔吐持續出現且呈現噴射式狀況,便要多加留意。不過根據我的臨床經驗,所謂的噴射狀嘔吐,通常是指孩子在進食後,嘔吐的力度會較為強烈。如果孩子還沒進食,噴射的情況則不明顯。如有疑慮,家長應盡快帶孩子到醫院檢查,並避免頻繁更換醫生,因為在不同醫生之間輾轉求診,可能會影響醫生對患者病情的了解及觀察,因而延誤診斷。在部分個案中,孩子可能在3到6個月後才被確診為腦瘤,這正是延誤診斷的典型例子。

主持:我曾經訪問一對父母,他們提到有一天孩子在床上嘔吐得非常嚴重,甚至暈倒,最終確診為腦瘤。當孩子出現極端症狀,例如完全失去意識時,是否意味著情況已經很嚴重?
醫生:這些情況通常是在較晚期的階段出現,不過,我要強調的是,感冒引起的嘔吐同樣難以控制,因此單憑嘔吐的嚴重程度區分病因並不容易。無論是腸胃炎還是腦瘤引起的嘔吐,都是無法自主控制的。腸胃炎的嘔吐通常會頻繁發生,可能在一天內出現多次;而腦瘤引起的嘔吐也可能表現為類似情況,但關鍵在於是否伴隨腦壓升高的症狀。
一般來說,腦瘤常見的部位包括「天幕下」附近,以及腦垂體和松果體附近。特別是中國人常見的腦瘤中,有一種源自生殖細胞的腫瘤,會向外生長並壓迫第三腦室,導致腦脊液循環受阻,壓力增加會引發顱內壓升高,從而導致嘔吐。這類情況在中國兒童中較為常見。
主持:如果孩子確診患上腦瘤,有哪些治療方案可供選擇?最近在網上看到質子治療的資訊,這是否適用於兒童腦瘤呢?
醫生:今天我們討論的腦瘤範圍廣泛,針對不同類型的腦瘤,治療方法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腦瘤的治療並非單一方式,可能涉及手術、放射治療(放療)以及化療等,具體選擇哪些方案需根據個別病情而定;有些情況可能只需手術配合化療;而有些情況則可能只需放療。若涉及放療,具體位置的選擇至關重要。以髓母細胞瘤為例,通常需要手術切除腫瘤,再加上放療及化療。

放療主要有兩種方式,包括傳統的光子放療和質子放療,兩者的療效相近。光子放療和質子放療的主要區別在於輻射範圍:光子放療使用的是無重量的粒子,當它進入體內後,能量會逐漸釋放,在腫瘤周圍區域也會釋放部分能量,這可能會對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一定影響;而質子放療則利用有重量的粒子,其原理中有一個特別的效應稱為「布拉格峰」(Bragg Peak)。這是指質子放射治療中的粒子具有重量,當質子進入體內時,起初釋放的能量較低,約為光子放療能量的一半。然而,當質子到達腫瘤位置時,會將能量集中在腫瘤區域,之後幾乎不再釋放能量。因此,質子在進入腫瘤區域時的輻射量最大,並且在離開腫瘤區域後,不會對周圍正常組織造成影響。
需要留意的是,質子治療的優勢並不在於增強療效,而是在於大幅減少對周圍健康組織的副作用。這些粒子在接觸到腫瘤時,會將大部分能量集中在腫瘤位置,從而避免對腫瘤外的健康組織造成影響。根據我們掌握的本地數據,曾接受放療的患者在25年後,約有9%的患者可能在放療區域出現轉移性腫瘤。因此,質子放療的副作用較少,這對兒童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的生命歷程還很長,減少長期副作用對他們的健康至關重要。
主持:質子放療能減少對正常組織的損害,這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很重要。但如果選擇質子放療,是否需要花費時間和金錢呢?
醫生:過往,如患者需要進行質子治療,需遠赴外地接受治療,時間上亦可能會出現延誤。以髓母細胞瘤為例,最佳治療時機是在手術後4週內開始放療。若因前往其他國家接受質子放療而導致放療延後,例如推遲至8週、10週,甚至3個月後才開始,這樣反而無法充分發揮質子放療的優勢,甚至可能增加延誤治療的風險,影響整體療效。幸而目前香港已配備質子治療系統,在養和癌症中心求診的兒童,一般會在患者手術後2至3週內展開放療。
主持:非常感謝陳醫生的詳細解釋。今天我們了解到許多關於兒童腦瘤的重點,我也在此提醒各位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持續一段時間的異常嘔吐,不要簡單地以為是腸胃炎或其他常見問題,應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意見,並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再次感謝陳醫生今天的分享,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