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財經台主辦|「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大獎2025」 由和黃醫藥等5家企業獲頒最高榮譽大獎

新城財經台主辦|「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大獎2025」 由和黃醫藥等5家企業獲頒最高榮譽大獎

香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致力推動企業將環境、社會及管治納入經營策略,以提升透明度、增強競爭力及推動長遠發展。為表彰這些企業在經濟、社會和環境層面的卓越表現,由新城財經台主辦、並獲香港品質保證局、香港可持續發展教育學院、香港恒生大學及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全力支持的「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大獎2025」頒獎典禮今日(20日)隆重舉行,經本屆專業評審團嚴選結果,由五家具傑出表現的企業獲頒發最高榮譽大獎,包括和黃醫藥(00013)、恒地(00012)、華潤啤酒(00291)、港鐵(00066)及置富產業信託(00778)。

大會十分榮幸邀請到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出席,並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內積極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優秀企業、業界領袖及專家學者,共同見證企業在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方面的卓越成就,並以《我所看見的可持續未來:多元實踐ESG理念》為論壇主題,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路向。

環境及生態局副局長黃淑嫻致辭時表示:「香港是大灣區中心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大灣區建設中肩負引領帶動的重任,在國家進一步改革開放中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會繼續帶領全社會更主動對接國家戰略、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加強與廣東、澳門的互利合作,深化協同發展。」

黃淑嫻又指出,氣候變化是大灣區面臨的重大挑戰。近年極端天氣頻發,包括高溫、乾旱、暴雨及颱風等,對社會及經濟造成深遠影響。以今年8月為例,香港在短短4日內3度發出黑色暴雨警告,月雨量高達939.2毫米,遠超正常值。九月的超強颱風「樺加沙」亦引發沿岸水浸,突顯氣候風險日益加劇。

面對挑戰,香港正積極推動能源轉型,氫能被視為具減碳潛力的新能源。政府去年公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目前已展開28項氫能試驗項目,包括氫能巴士、洗街車及新界加氫站等。跨部門工作小組亦正協調政策局與部門,推動氫燃料應用落地。為配合國家氫能發展策略,特區政府正與廣東省合作建設「氫能灣區走廊」,期望把握大灣區氫能產業的發展機遇,拓展區域及全球合作,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在廢物管理方面,粵港雙方今年一月成立「無廢灣區」建設專題小組,推動固體廢物管理與資源循環合作。香港將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引入內地先進回收技術,結合本地成熟環保管理體系,探索區域性循環經濟發展路徑。其中,屯門環保園正興建的紙漿生產及退役電動車電池回收設施,便是成功例子。

新城廣播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馬浚偉在典禮致辭時表示,企業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是重要,本港作為國際城市,整體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各行各業及不同階層的共同努力。

馬浚偉指,獎項自2020年創辦以來,一直表揚大灣區內於可持續發展及企業管治方面表現卓越的企業,並致力為區內商界搭建一個展示可持續發展成果及交流經驗的平台,參與機構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反映社會對可持續發展議題日趨重視。

作為今年獎項評審主席的市建局行政總監蔡宏興在活動上表示,本港面臨城市及人口「雙老化」,需要各界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投資更多。市建局一直希望透過城市更新,貢獻本港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本港每四座建築中,就有一座為50年樓齡或以上,未來20年老舊建築增速更快,預料每年增加超過500座,屆時每兩座建築中,就有一座為50年樓齡或以上, 呼籲企業應在減碳、物業管理及樓宇保養等方面,多為可持續發展作貢獻,並積極運用創新的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方案。

而今屆頒獎禮以《我所看見的可持續未來:多元實踐ESG理念》為主題,特設「灣區企業可持續發展論壇2025」,深入探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方向。論壇由董一岳博士擔任主持,嘉賓陣容強大,包括:李正儀博士、周永健律師、鍾偉强博士及司徒永富博士。各位嘉賓分享了對ESG趨勢的獨到見解,以及在不同領域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經驗,引發在場人士的深入思考。

論壇由董一岳博士(左一)擔任主持,嘉賓陣容強大

和黃醫藥(00013)獲頒發最高榮譽大獎的傑出表現企業之一
恒地(00012)獲頒發最高榮譽大獎的傑出表現企業之一
置富產業信託(00778)獲頒發最高榮譽大獎的傑出表現企業之一

圖片來源:新城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