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於身體出現了些變化,需要接受一項手術。已經記不起上次接受手術是什麼時候,所以對手術過程的感受也模糊起來。手術當天,在醫護人員的協助下,進入了手術室。躺在手術室的病床時,眼睛只可以看到天花板上的燈光,耳朵只可以聽到身旁醫護忙碌地為手術作預備的聲音,整個感覺,就好像自己成了餐桌的一道菜餚,任由宰割般。大家請不要誤會我,我對主刀醫生充分信任。只是當自己成為病人躺在手術床時,縱使你平日如何瀟洒,怎樣將事情運籌帷幄,在這一刻,你都只可以將你的一切交托與其他人。醫生不單單是一個專業,亦承載了不少病人的托付。
大家努力迴避AI的顛覆可能出現之影響
暑假中,各種綜合考試如DSE,IB,IGCSE,AP 都公佈了各系統內學生的成績。家長和學生們都為結果興奮或流淚。在朋友中,亦有表現優異的子女,筆者亦為他們各自所付出長期努力有所收穫而感到高興。在相關的新聞報道中,編採當然會集中報導吸晴的內容 — 考試狀元。媒體總想從一眾狀元中找出亮點,如他/她是如何練成一身好武功,或者他/她怎樣評價當今世上的人和事等。
但在眾多的話題中,大家熱烈討論的是他們在大學選擇預備修讀的學科。一份2012年的新聞曾報導,當年17位末代高考(A-level)的狀元,14個選讀環球商業/工商管理的學科,另外三位就選了計量金融,法律和數學。時而勢易,到了13年後的今天,以DSE為例,16個狀元中,11個選讀了醫科。看到這個改變,大家都有不少的看法。有朋友相信,時下的「精英」,都有報孝社會的抱負,願意通過自身醫術所學服務社會。亦有朋友認為,在未來的職業環境中,包括AI的顛覆等不確定因素頗多。
而在芸芸的專業學科中,醫生這職業未來發展的預見度可能相對比較清晰,因此,醫科成了現代莘莘學子理想的首選。不過,筆者總相信,任何事情當出現一面倒的情況時,總會有物極必反的後續,就如當年有14位狀元選讀環球商業課程,但今時今日,環球商易跟十多年前情況已經並不盡同,使得今年一位狀元選修相關課程也沒有 ! 而且,當年魯迅亦由於一腔熱誠,以「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心到日本學醫,來救治病人疾苦。只是後來發現,要救國,單靠健全的體格不足以改變國運,改變國人的精神面貌才可水到渠成。最後他棄醫從文,提倡文藝運動。因此,未來領袖們今天的選擇可能只是開啓改革世界鑰匙的第一步而已。
保留幾分謹慎進入九月
隨著人口老化,各地區城市化,市場對醫療服務需求殷切,這種結構性增長讓整個行業產業鏈受惠,做就了近年醫療行業板塊的一段好行情。因此,不難理解精英們有上述的選擇。

但有趣地從上圖可以看見,近一年,美股市場中的醫療行業板塊出現了明顯跑輸大市的情況。當中到底是行業發展遇上冷鋒,還是只是像Mag 7 這些科技大企表現實在太好而已呢 !
有券商分析師指出,醫療行業近年因黨派輪換執政的原因,出現醫療保險/補貼政策的多次變更,產生更多政策所引致的不確定性因素,令投資者難以對行業長期發展作出精確判斷,因此,投資者對行業在市場中所要求的風險溢價上升,壓抑了整體行業的市場估值。上次看到比較明顯的行業估值向下重估的時候,是2018至2021年,行業的相對估值下調了40%。
當時正正是總統特朗普逆行並廢除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大家所稱的奧巴馬醫保法案)的時候。當中,以「管理式照護組織」(Managed Care Organizations, MCO)這子行業受到的影響最大。今年發生許多事故,現時成了巴菲特投資組合一員的UnitedHealth Group (UNH)就是這子行業的其中一個經營者。
另外,總統特朗普在今次任期5月份簽署了一項行政命令,要求製藥公司把美國國內的藥品價格降至與藥價最低國家相同的水平,並於上月致函多間主要製藥公司總裁,重申立場。雖然有關要求醫療各子行業影響不一,但從投資者角度,行政政策又再次為行業帶來了不確定性,令投資者對行業投資更趨謹慎。
今年美股再創新高,令投資者興奮,但同時之間,市場估值亦逼向歷史高位,令投資者猶豫。踏入九月,是傳統調整月,除了可考慮用一些防禦性的股票來分散市場風險之外,以物極必反想法為伍的筆者相信,落後大市的醫療行業亦可能有力跑出。如果撇除政策的負面因素,其中的一個子行業 — 醫療設備有機會成為行業中的亮點,大家可以做做功課,尋找當中相關主題的ETF,看看能否把你的財富創造的任務托付給它吧 !
【關於 #何國良】
何國良 Patrick Ho 出生於香港,現任中原家族辦公室首席投資顧問,曾任沛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基金經理,香港賽馬會會員。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獲得統計學學士和統計學哲學碩士學位。
曾長期擔任明報財經網《基金看天下》專欄作者, 新城電台節目《理解投資》主持人,滬港通投資者教育講座主講者,曾任香港特許金融分析師學會董事,二十餘年致力投入香港內地投資者教育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