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在悲觀時誕生

牛市在悲觀時誕生

約翰鄧普頓格言:「牛市在悲觀時誕生,猜疑中成長,樂觀時成熟,亢奮中完結。」

這格言的前半段,恰好形容了中港股市擺脫了過去兩年的低檔徘徊,逐漸展現牛氣。恒指今年以來升幅超過28%,自6月以來,支持位一個比一個高,從6月初的23100點,調升至7月初的23800點,再到8月初的24500點,現在似乎已企穩25000點水平。

內地波幅較細,今年以來升幅只有14%,但股市氣氛更牛,滬指創出十年高位,A股市值首度突破100萬億元人民幣。

回顧年初,市場仍憂慮特朗普上任後對中國加強制裁,中港股市前景一度黯淡。

甚麼因素推升中港股市?

中港經濟都面對不少難題,深圳河以北內卷嚴重,消費動力欠奉;深圳河以南有不少發展商和富豪陷入債務危機。那麼,是甚麼因素推升中港股市呢?

第一,正所謂水往低處流,美股估值位處全球之癲,無論市銷率(P/S)、市帳率(P/B)、市盈率(P/E)、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市值/GDP比率都刷新了歷史高度。大概自2019年以來,新興市場股票的表現持續落後美股,踏入2024年更高達負一個標準差。按最新的數據,全球股市市值約130兆美元,美股市場就佔了一半,達到63兆美元,但美國佔全球的GDP僅大約26%。

新興市場已經連續5年大幅落後,環球投資者只要輕微重新配置資產的地區比例,把10%、5%的資金從美股調出至新興市場,已足夠帶動新興市場暴升。類似的情況也發生於版塊之間,在美股中,今年以來一直逆市下行的醫療股,在上一季就吸引了不少基金捧場,以聯合醫療為例,截至7月底股價累跌了約六成,踏入8月就突然急升超過兩成了。

第二,風險規避。這不是說要避開美股估值過高、可能大跌的風險,而是要平衡美元貶值的風險。年初至今美元指數下跌了一成,港元從弱方低點轉升,亞洲區內貨幣的升值,也帶動了人民幣匯率轉強。幾乎每次港元從弱轉強,也就是A股的始升點。投資者除了希望賺到股價上升,也要考慮購買力下跌的風險。最近美銀就警告,預測聯儲局為應對美國的債務問題,貨幣貶值將成為核心路徑,甚至會祭出日本的殖利率曲線控制(YCC)政策來鎖定較長天期的國債殖利率目標。

參考歷史,每次當歐美國家要解決經濟或債務困境時,新興市場、貴金屬、商品三大資產類別都會在類似的環境中跑出。歷史又會否重演呢?

港股由什麼領升?

聚焦回港股,今次帶頭上升的版塊是銀行金融股,以中銀(3988)為例,自2021年以來一直呈現慢升格局,但PB折讓其實一直都很高,真正的升勢要在2024年2月才啟動,三個月內由2.4元急升三成至3.4元,然後在今年1月啟動第二波升勢,又是在幾個月內急升約三成,由約3.5元升至4.8元。

同期,其他版塊也出現破底反轉的跡象,商品類版塊尤其明顯。以玖紙(2689)為例,由2024年1月至2025年4月多次在2.7元水平有支持,然後在7月底急升,突破了2023年6月以來的高位。類似的走勢,在港股中可謂多不勝數。當越來越多股票出現破底翻形態,市場寬度改善就很大機會帶動大市進一步向上。


【關於 #佛系股評人梁樹德(Scott)】
MBA, MCG, MAP, IPA, CMA(Aust), ACG, HKACG, CESGA, IRC, AHKIoD 曾擔任本地金融機構的經濟分析員及證券分析員,從研究宏觀經濟跳入股票分析;後來成為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人員,熟悉上市公司的財務及資本操作、營運和公關策略。曾/現任信報、新城財經台、明報、大公報、DBC 數碼電台、Roadshow等媒體的專欄作家及演講嘉賓。執筆專欄包括《佛系股評》、《港股淘寶》、《膏腴梁肉》、《妙輝博客》、《尋珍記》、《股壇精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