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 Prime 會員日-2025 年的成長動力
2025 年亞馬遜 Prime 會員日於 7 月 8 日至 11 日舉行,這是該活動首次延長至四天,僅開放 Prime 會員。首屆 Prime 會員日於 2015 年 7 月 15 日舉行,旨在慶祝亞馬遜網站成立 20 週年。 Prime 會員日最初是一天的購物活動,2023 年延長至兩天,2025 年進一步延長至四天。根據 CNBC 報道,亞馬遜 Prime 會員日前 24 小時內的線上銷售額預計將達到 79 億美元,年增近 10%。 Adobe Analytics 的報告顯示,亞馬遜預計 2025 年 Prime 會員日的銷售額和商品銷售量均高於以往任何四天活動,包括以往的 Prime 會員日活動。
阿裡巴巴在2020年將「雙十一」活動延長至一天以上,而亞馬遜則在三年後跟進。此次延期是由於亞馬遜Prime會員日一到兩天送達服務帶來的物流挑戰。截至2025年,亞馬遜Prime會員在全球擁有約2.2億名付費會員。因此,Prime會員日活動時間的延長給亞馬遜的倉庫和物流系統帶來了額外壓力。亞馬遜透過加大對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的投入來應對這項挑戰。
亞馬遜於2012年以7.75億美元收購Kiva Systems,開啟了其機器人投資之旅。 Kiva是一家專注於行動機器人配送系統(自動移動機器人(AMR)的早期版本)的美國新創公司,旨在實現倉庫營運自動化。 Kiva技術已完全融入亞馬遜的倉庫。到了2019年,亞馬遜已在其全球倉庫部署超過20萬台機器人,顯著提高自動化程度和營運效率。 2025年6月,亞馬遜揭露,截至2024年底,已在其倉庫部署了超過100萬台機器人,同時僱用了156萬名員工。
此外,亞馬遜也啟動了10億美元的亞馬遜工業創新基金,用於投資新興科技公司。該公司還在美國建造了一個“人形機器人園區”,用於測試這些機器人。目前,亞馬遜正在評估人形機器人在配送任務中的應用。根據《衛報》報導,亞馬遜正在與美國公司Agility Robotics合作,在其倉庫中測試雙足機器人Digit。在開發驅動這些機器人的人工智慧軟體的同時,亞馬遜也將利用其他公司開發的硬體。
最後,亞馬遜推出了一款名為Rufus的人工智慧購物助手,幫助購物者進行比較購物,並解答除簡單關鍵字搜尋之外的複雜問題。這些措施體現了亞馬遜致力於提高其倉庫和配送系統成本效率的決心。

資料來源: Agility Robotics
2025年第一季度,亞馬遜涵蓋北美和國際市場的電商業務貢獻了公司超過80%的收入,但僅貢獻了39%的營業利潤。這種差距主要源自於亞馬遜網路服務(AWS)的營運利潤率,其營運利潤率為39.5%。相較之下,北美和國際電商的營運利潤率分別為6.3%和3.0%。因此,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系統的持續部署預計將長期提升亞馬遜電商業務的營運利潤率。

資料來源: 亞馬遜1Q25 業績

資料來源: 亞馬遜1Q25 業績

資料來源: 亞馬遜1Q25 業績
面對亞馬遜機器人競爭,中國極致嘉和海康機器人不斷增長
根據洞見諮詢 (CIC) 的報告顯示,受全球電子商務需求快速成長的影響,儘管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但全球自主行動機器人市場規模在 2024 年仍達到 153 億元人民幣,年增 10.1%。隨著倉庫自動化需求的不斷增長,CIC 預測該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153 億元人民幣增長至 2029 年的 814 億元人民幣,複合年增長率 (CAGR) 為 39.8%。

資料來源:移動機器人產業聯盟、灼識諮詢
中國培育了許多優質領先的自主移動機器人 (AMR) 企業,其中海康機器人和極智嘉是領導企業。海康機器人是該領域的領導企業,2024 年營收超過 590 億元人民幣,較去年同期成長 21%。作為海康威視 (002415 CH) 的子公司,海康機器人憑藉尖端的人工智慧、無縫的物聯網整合以及深厚的行業專業知識,在智慧機器人領域表現出色。其成功歸功於高精度導航、可擴展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以及強大的研發實力。
2025 年 7 月 9 日,極智嘉成功完成 IPO,募資 27.1 億港元。截至 2025 年 7 月 15 日,該公司股價較 16.80 港元的 IPO 價格上漲 18.7%。極智嘉 IPO 的強勁需求反映出投資者對這家全球領先的自主機器人公司之一的濃厚興趣。此外,小米投資的另一家領先的 AMR 公司——標準機器人 (Standard Robots) 也已申請在香港 IPO。
優點 | 缺點 | |
海康機器人 | 依託海康威視強大的物聯網/人工智慧生態系統。高精度導航和無縫倉庫整合。在製造業和重型物流領域(例如自動堆高機)實力雄厚 | 與極智嘉相比,全球品牌知名度較低母公司受美國政府制裁較專注於中國/亞洲市場。 |
極智嘉 | 全球市場領導者,擁有更廣泛的國際部署。在電子商務/倉儲領域擁有卓越的可擴充性和更快的部署速度。更重視靈活的、人工智慧驅動的AMR的研發。 | 重型工業機器人專業化程度較低。進階自動化解決方案成本較高。結論:海康機器人在工業物聯網整合方面表現出色,而極智嘉在可擴展的全球倉儲解決方案方面領先. |
海外市場是關鍵成長動力;國內市場利潤率低
儘管全球範圍內成長潛力巨大,但所有中國自主移動機器人公司都面臨激烈的競爭。根據極智嘉科技(2590 HK)的招股說明書,該公司整體毛利率為34.80%,其中海外市場毛利率為46.5%。這意味著國內市場的毛利率僅為4%,而海外市場的毛利率則高達46.5%。國內市場毛利率顯著偏低的主因是激烈的競爭。
雖然中國機器人公司擁有強大的產品和技術專長,但國內市場仍是堅實的基礎,獲利能力有限。相較之下,海外市場更具吸引力,因為許多國家正在努力應對人口老化和高昂的勞動成本。這些國家更願意為極智嘉科技的產品支付溢價,帶來可觀的收入。此外,亞馬遜倉儲系統的快速發展意味著沃爾瑪和其他電商公司需要採用新的、極具競爭力的倉儲解決方案。在此背景下,Geekplus 的產品顯然是海外客戶的最佳解決方案之一。
極智嘉是少數幾家70%以上營收來自海外市場且不過度依賴中國政府扶持的中國公司之一。總而言之,我們仍然看好中國機器人公司的長期成長前景。

中國移動機器人企業對比
指標 | 成立年份 | 2024營收(億元) | 同比增長 | 海外占收入比 | 移動機器人總出24年貨量 | 上市情況 | 員工數 |
海康機器人* | 2016 | 59.29 | 21% | >18% | ~30000 | 計畫2025年科創板分拆上市 | 1,000+ |
極智嘉(Greek+) | 2015 | 24.1 | 13% | 72.4% (2024年) | 56,000 | 2059 HK (已完成香港IPO) | 994 (2024年數字)(研發占比41%) |
快倉智能 | 2014 | __ | __ | >50% | 25,000 | 24年9月完成D輪融資 | ~500 |
新松機器人* | 2000 | 43.3 | 3.60% | 12% | ~8,287 | 300024.SZ 歸屬於中科院控股 | 3058(研發占比70%) |
華曉精密 | 2003 | __ | __ | __ | ~30000 | 科大智慧旗下已被剝離業務板塊 | 185 |
匯川技術** | 2003 | 370.41 | 21.77% | 6% | ~139,000 | 300124.SZ | 2萬+(研發占比24%) |
機科股份 | 2008 | 4.6 | -14.95% | 18.62% | __ | 835579.BJ | ~400(研發占比69%) |
諾力股份** | 2004 | 69.79 | 0.23% | 62% | 23年銷售叉車超20萬台 | 603611.SH | 4,241 |
海柔創新 | 2016 | __ | 22.90% | 30% | 19000(歷年累計) | 2022年D+輪融資超1億美元 | 1700(研發占比50%) |
斯坦德機器人 | 2015 | 2.51 | 54.50% | ~50% | 超過60,000台(截至2024年Q1累計總量) | 已遞表至港交所 | 281 |
* 機器人業務在海康威視的創新業務以下
** 公司收入有其他業務
資料來源:企業年報和網站
附錄一
亞馬遜機器人完整列表
Job | Capacity | Size | |
Sequoia (launched in 2023) | Stores and retrieves inventory for employees picking items for customer orders | Retrieves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ustomer orders per week | Approximately four 500,000 square-foot floors per building, or about 35 football fields in all |
Hercules (launched in 2017) | Transports pods of items to employees picking items for customer orders | Can lift up to 1,250 pounds and travel across 1 million square feet | 39.8 in. by 28.3 in. by 7.8 in., and weighs around 300 pounds, or half the size of a pool table without the legs |
Titan (launched in 2017) | Transports large and bulky items to employees | Can lift up to 2,500 pounds | 52.1 in. by 36.6 in. by 9.47 in., and weighs around 510 pounds, or slightly smaller than a baby grand piano without legs |
Vulcan Pick (launched in 2024) | Picking items at the top rows of inventory pods at fulfillment centers | Can grab items up to 5 pounds and 14 inches in length | Each robot reaches 9 feet tall. In total, a system uses 10 robot arms in a 350 square-foot area |
Vulcan Stow (launched in 2024) | Stowing items at the top rows of inventory pods at fulfillment centers | Can grab items up to 8 pounds and 14 inches in length—but nothing that can roll! | This system links three robot stations together in a 500 square-foot area and weighs nearly 10,000 pounds |
Sparrow (launched in 2023) | Detects, selects, handles, and sorts individual products and puts them into totes to give to employees before packaging | Can lift packages of up to 12 pounds | 5 ft. by 7.5 ft., or about the size of an elephant trunk |
Packaging Automation (launched in 2023) | Creates precisely-sized packages to fit an order’s dimensions, which eliminates using too much material. | Helps packag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customer orders per week. | Approximately 70 square feet, or about the size of a small camper van, and weighs around 4,000 pounds |
Robin (launched in 2022) | Lifts and sorts packages before being brought to the outbound dock | Can lift packages up to 50 pounds | Full arm extension length is six feet, or about the size of an elephant trunk |
Cardinal (launched in 2022) | Lifts packages to gently and tightly place them into carts in a Tetris-like manner | Can handle up to 50-pound packages, and load hundreds of packages per hour | Full arm is 9-10 ft. long, or around the height of a standard basketball hoop |
Proteus (launched in 2022) | Amazon’s first autonomous mobile robot and can work independently and safely around people Moves carts with packages to the loading dock to be loaded on a truck | Can lift as much as 880 pounds | 31.5 in. by 29.8 in. by 7.8 in., or about the size of a 50-inch flat screen TV if it weighed almost 300 pounds |
資料來源: Amazon Robotics
附錄二
AGV 與 AMR 商業模式比較


屬性 | AGV(自動導引車) | AMR(自主移動機器人) |
導航方式 | 磁條/二維碼/電磁軌道 | SLAM/雷射雷達/視覺融合 |
部署靈活性 | 較低(需要固定路線) | 高(無需預鋪設) |
對環境要求 | 高(需佈設導引路徑) | 低(可適應複雜環境) |
避障能力 | 弱(依賴基礎設施) | 強(自主識別避障) |
智慧程度 | 低 | 高 |
適用場景 | 重複路徑/封閉環境 | 靈活路徑/動態環境 |
路徑規劃 | 固定預設路徑 | 自主動態規劃 |
使用成本 | 較低 | 略高 |
美股期權交易戰略專家 張永恒
張永恒(Wallace),CFA,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分析師,擁有超過15年的行業經驗,連續多年以來,他被權威刊物評為頂尖的互聯網分析師,並參與了13家上市公司的成功上市籌集工作。
在過去幾年中,Wallace從行業研究發展到宏觀量化分析,並開發了一套成功的美股期權交易戰略。他的投資組合在連續多個季度中保持增長,2023年增長率達到了23%。他希望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如何運用期權來提升投資組合的增長,並降低風險。無論是在牛市熊市,他希望大家都能夠獲得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