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樓價就算由高位回落,都唔會叫平,投資價值仍是不高,但如果自住,又不是不能考慮。但老土講句,大家要量力而為,不要太勉強上車,加息週期要考慮負擔能力。
樓價由2003年反覆向上,未買樓的紛紛慨嘆,後悔當年為何沒有買樓,早知當年就…但每一次恐慌期,身在其中的人,只有極少數能有勇氣買,股市、樓市都是如此,幾年後又後悔當時無買。
無論股市、樓市都有週期,在樓市大跌的時候,當滿街都是負資產的年代,不少買了樓的人都紛紛慨嘆,後悔當年為何有買樓,早知當年就…。香港人對樓市可謂又愛又恨。
小心固有觀念
在90年代樓市爆煲前,有一個觀念已植入每個香港人心中,就是樓價是只會升不會跌的,當時他們可以找到一千個上升的理由,就是找不到一個下跌的理由。
到樓市爆煲後,有人更到那一刻才驚覺「原來樓價是會下跌的」,「原本有個名詞叫負資產的」,當時更流傳一個故事,就是某外母見準女婿的時候,問了一句「你有無樓架?如果你有樓我就唔比個女嫁比你」,外母擔心女兒要一同背負著樓這個負債,物業成了人們眼中的負債,不再是資產。
到了十年後,若出現同一故事,外母那句話就會變成「你有無樓架?如果你無樓我就唔比個女嫁比你」。
你可能會問,買又可能會跌,唔買又可能會升,怎樣才可做得較精明呢?首先要清楚自己想自住還是投資,若果打算自住的,比起將來樓價的升跌,更重要的反而是將來利率的升跌。
因為若打算長期自住的,買入後的買入價已是固定,將來的樓價升跌與你無關,影響的只是心理上的影響,反而對你最有關的是每月的供款,因此將來的息口走向對你影響更大,所以重點是考慮你的負擔能力,甚於分析樓市走向。
不要盲從
所謂按揭,其實即是借錢,絕不要以為別人做你就要做,樓價的升跌我們無法控制,我們能做到的就是風險管理,只有控制好風險我們才能避免成為負資產的一員,令物業成為我們的資產而非負債。
就算萬一成為負資產,只要保持每月供款,銀行亦不會找你麻煩,你仍有翻身的機會。
所以,「供得起」是重中之重!
今次討論了自住方面的,而下次將討論,在投資者眼中,物業甚麼時候是資產,甚麼時候是負債。
【龔成老師簡介】
MBA, MCG, MAP, IPA, CMA(Aust), ACG, HKACG, CESGA, IRC, AHKIoD
‧ 暢銷書《股票勝經》、《選股勝經》、《年報勝經》、《38全球倍升股》、《50優質潛力股》、《50穩健收息股》、《50值博倍升股》、《大富翁致富藍圖》、《80後百萬富翁》、《80後2百萬富翁》、《80後3百萬富翁》、《80後千萬富翁》、《千萬富翁致富學問》、《5年買樓4部曲》、《財務自由行》、《圖解股票小百科》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