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lyU SPEED 25周年呈獻「大人物SPEEDchat」領袖同行.創變前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PolyU SPEED)院長陳繼宇博士,MH,JP與PolyU HKCC 院長陸偉强博士和學友社執行總監梁國成先生討論教育上的問題上討論中學文應試(DSE)與中學教育轉型,以及大專教育與區域發展機遇。

學友社自DSE改制以來,一直因應DSE學生的報讀人數、學科選取、大學升學及教育局生涯規劃的框架作出調節,尤其是兩年前教育局已經由小學開始生涯規劃,學友社由一個傳統升學資訊提供者,轉變為生涯規劃的引導者。
學友社轉型為生涯規劃引導者
梁國成先生解釋這個角色轉變的背後理念:「我們希望並不單從提供資訊給學生或家長,讓他們自己選擇。反而是早在初中,甚至高中階段,加強認識自己的能力、興趣、對職業範疇不同的認識、對更多工作的認知、對大專院校的不同特色和課程的了解,讓學生連貫地建立生涯規劃意識,讓他們到大學的時候,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科修讀,然後加強他們的能力和動機,在自己喜歡的職業或者職業範疇中發展所長。」學友社通過多個渠道,如到校講座、教師培訓、放榜講座、《出路指南》等,向老師、學生、家長及內地學生發放相關資訊。

隨着人工智能(AI)對不同行業及職位帶來挑戰,學友社近年著力於高小推動生涯規劃,希望高小生開始認識不同未來的職業,及早認識哪些職業不會在未來消失或被取締。同時,學友社在生涯規劃上配合香港或國家的發展,如創科人才、教育樞紐或八大中心,讓學生以配對形式在不同的範疇裡面找到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
現今學生較着重學科興趣
本港有五間資助大學為全球排名一百名以內,當中包括香港理工大學。梁國成先生表示,有部分學生仍抱有傳統的想法,希望入讀本港頂尖大學,但學友社的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是希望選到自己心儀的學科或期望的職業,受歡迎的學科包括理大的物理治療,他分析上一代讀書目標是為入大學,現今青年人希望讀到自己心儀學科。
梁國成先生認為自資院校的角色非常重要,「我覺得在整個大專學界的框架下,自資院校為學生提供更廣闊和更多元化的升學出路。」他舉例指,香港「八大中心」之一的國際航空樞紐,PolyU SPEED提供了一些很針對性的產業課程,有助發展香港的優勢。

自資院校具海外連繫優勢
陸偉强博士問及香港若要輔助中國成為一個教育強國,自資院校有何角色?梁國成先生回應指,自資院校以往與外國許多大學有銜接,這個經驗絕對可應用在內地,「內地有些學校計劃發展『雙一流』(即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開始跟外國學科或學校接軌,這經驗是香港自資院校一個很強的經驗和優勢,這是很值得重視的。其次,香港未來將會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例如北部都會區大學教育城的發展,自資院校參與其中,可給予外國或內地學生來港升學提供更多元化的選擇。」

陳繼宇博士回應指,「雙一流」中的一流是一流的學科,自資院校可以調整一些方向,迎合社會需要,發展一些當刻最需要發展的學科來培訓人才。他們認為大眾應扭轉自資院校是次等選擇的觀念,因為現今職業範疇廣闊,行行出狀元,隨着政府積極推動應用科學大學的發展,自資院校能靈活地開辦課程,緊貼市場需要。
大專生應培養可轉移技能
此外,他們認為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適合在高等教育和中學階段培養。有調查指有八成畢業了十年的大學生所讀的課程與現時從事的職業無關,但可轉移技能可套用在另一個職位或競爭激烈的不同行業中,是終身技能。梁國成先生更指現今學生需同時提升創科的知識或能力,包括基礎編程的能力,以銜接未來。陳繼宇博士十分贊同,更認為未來社會對青少年的綜合能力、跨領域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學生需要學習熟練運用科技工具。
他們討論未來的大學城可採用「共享」模式發展,共享宿舍和配套設施,如圖書館、運動場等,或參考內地多個城市大學城的成功經驗,提升資源運用效率與學生學習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