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SPEEDchat|香港公共衛生與醫療改革 醫療人才培育與專業發展

大人物SPEEDchat|香港公共衛生與醫療改革 醫療人才培育與專業發展

PolyU SPEED 25周年呈獻「大人物SPEEDchat」領袖同行.創變前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PolyU SPEED)院長陳繼宇博士,MH,JP,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總監黃至生教授,討論本港公共衛生與基層醫療藍圖,以及人工智能(AI)醫療應用及醫療人才培育。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醫療-黃至生1
黃至生教授指長期病患漸趨年輕化。

慢性病趨普遍 成公共衛生挑戰

現時香港公共衛生面對最大的挑戰是人口老化及多種慢性病患,黃至生教授表示求診人士可能不只患一、兩種疾病,甚至是五種至逾十種疾病,而且情況越來越多,對醫療造成負擔。患上長期病患的人士開始年輕化,現在四十歲,甚至三十多歲已有幾種的長期疾病需要服藥,情況引起關注。他說:「試幻想一下,如果他們三十幾歲患有糖尿病,併發症可能在十五至二十年後就出現,如糖尿上眼、腎衰竭等,三十至五十多歲正值事業拼搏黃金時期,難道就要退休?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我們需要去處理。」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醫療-黃至生2
(左起)陳繼宇博士與黃至生教授討論本港公共衛生面臨的挑戰。

推廣預防醫學 助減低死亡風險

黃至生教授認為預防醫學相當重要,其中一級預防是在未患病之前,減低患病的機會,譬如不吸煙、戒酒、多做運動和均衡飲食,二級預防是疾病篩查,有助及時醫治,減低併發症發作,三級預防是預防疾病惡化。預防醫學對公共衛生舉足輕重,香港在預防醫學方面跟西方國家仍有一些距離,需要「加把勁」。

香港醫學界建議不同年齡的人士進行健康檢查,包括18歲或以上人士每一至兩年做血壓篩查、25歲至64歲女士每隔三年做一次子宮頸癌測試、45歲或以上人士參與「慢病共治計劃」,驗血壓、血糖和膽固醇、50歲或以上女士做乳癌篩查、男士可考慮前列腺癌篩查、50至75歲人士可進行大腸癌定期檢測等,及早發覺,便可及早治療,減低死亡風險。醫學界亦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注射流感疫苗、65歲人士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醫療-黃至生3
兩人討論基層醫療健康系統的願景。

黃至生教授又指,有四種長期病患需特別留意,首先是癌症,尤其是肺癌和大腸癌,二是糖尿病,三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四是其他的長期病患。預防一個病患可減少公帑使用,港人生活忙碌,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增加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因此他期望市民做好疾病預防,減輕本港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

紓緩醫院負荷 由基層醫療做起

陳繼宇博士提到篩查簡單如量血壓,可幾秒鐘內完成,但有些檢查要花半天時間,市民未必太了解要先篩查哪類病患。黃至生教授表示十八區的地區康健中心有醫生、護士或其他專職的醫療人員提供健康推廣、評估和服務,先從社區為本開始,進一步強化「一人一家庭醫生」的基層醫療概念。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醫療-黃至生4
陳繼宇博士表示PolyU SPEED提供了多個醫療相關課程,為醫護界培訓人才。

提到基層醫療教育的推進,黃至生教授表示公私營合作值得考慮,其中「共付模式」下,讓較有負擔能力的病人,獲得政府資助,選擇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服務,有助減少公營醫療機構服務壓力,當中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是白內障手術,而近年積極推廣的大腸癌篩查、慢病共治計劃等,亦應鼓勵市民踴躍參加。

AI醫療應用 檢測高風險病人

隨着科技日新月異,為醫療服務帶來新希望,AI有機會幫助醫護人員進行肺癌測試,通過AI分析肺片,診斷肺癌機率。AI未來也可以幫助一些文書工作,醫管局已引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協助醫生撰寫醫療報告,減輕醫生行政工作。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醫療-黃至生5
(左起)黃至生教授與陳繼宇博士認為自資院校為醫護人員提供管理和領導的課程,有助他們提升相關能力。

此外,醫療服務牽涉管理,黃至生教授建議醫護人員可考慮修讀與社區健康及行政管理有關的課程,他指:「醫生、護士、物理治療師等的培訓,課程主要是教授醫學知識,但是卻少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如醫院行政。」

PolyU SPEED提供了多個醫療相關課程,包括醫療服務管理理學碩士,增強醫療管理人員的領導和管理能力,幫助他們掌握最新管理技能及知識,應對慢性病管理等挑戰,創建可持續的醫療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