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物SPEEDchat|財政預算案與勞工政策 本港自資專上教育前景

大人物SPEEDchat|財政預算案與勞工政策 本港自資專上教育前景

PolyU SPEED 25周年呈獻「大人物SPEEDchat」領袖同行.創變前路。香港理工大學專業進修學院(PolyU SPEED)院長陳繼宇博士,MH,JP、與立法會議員(勞工界)梁子穎議員,MH,討論《財政預算案》與勞工政策發展,並探討自資教育界如何推動香港整體經濟發展。

創科佈局與勞工轉型

《2025-26年度財政預算案》於二月底宣佈後,政府推出多個大方向,着墨於科技應用、財政支援等。梁子穎議員認為香港整體發展與國家發展息息相關,香港為八個重點領域的發展中心(「八大中心」),其中一個要點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發展,在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帶領下,政府在創科方面投放很多資源,包括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支援企業新型工業化發展、邀請國際或內地前端企業落戶香港。他強調,「長遠來說,年輕人需要在創科方面學多點知識,配合未來香港的發展,他們會有比較多出路和機會。」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梁子穎1
(左起)梁子穎議員和陳繼宇博士。

為配合北都發展,梁子穎議員認為企業可着手勞動力方面的培訓,「未來在北部都會區有物流中心,如果企業可以提供多些資料,包括需要什麼人才和職位,可以跟香港不同的培訓機構,例如工聯會、僱員再培訓局等,它們會提供『企業包班』的培訓課程,為企業預先培訓一些技術人才,當園區或片區發展成熟的時候,便可有即時的人才參與行業發展,這個我相信是十分重要的。」他期望不同的企業都不只着眼於自己企業的發展和生意,更重要是人才培訓,給政府多點意見,增加資源,或多與培訓機構合作的,幫助就業不足的人士,或有志轉型新興行業的人士入行,這樣才能令香港經濟有新發展,令市民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勞動市場結構性挑戰

針對本地部分行業,包括建造業、零售業、餐飲業面對勞工短缺的問題,梁子穎議員指出疫情後,很多僱員在技術或體能上無辦法追上行業需要,他們便轉向體力勞動較少的工作,未來可能需要輸入非本地工人補充。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梁子穎2
梁子穎議員認為自資院校可培訓技術人才,有利社會發展。

他剖析香港勞動力不足的主因是工資水平持續追不上通脹,「過去一兩年,無論是交通運輸、住房、物價加價,一些連鎖快餐店不是加一、兩元,而是加三元,所以生活壓力很大。而企業的經營成本也上漲,因為疫情之後,物流成本增加,物價也提高了很多,唯一可以減成本的就是減薪,但由於工資低,變相沒有人參與這個行業,做成勞動力不足,很多人轉做保安員、清潔工,所以這方面的問題需要正視,我們希望可以多做一些事幫助他們轉型,有助促進社會發展。」

自資院校填補技術人才缺口

此外,陳繼宇博士與梁子穎議員討論自資高等教育可以如何幫助振興香港經濟或留學經濟。 

梁子穎議員回溯90年代起,大學學額增加,同時政府銳意把社會轉型為知識型社會,過度側重學術發展導致技術人才斷層,「中學由五個組別(Banding)改為三個,取消了工業學校、職業先修學校,而社會需要一些技術人才,當大學主要培訓研究型和學術性的人才,自資院校則可集中培訓一些技術人才,填補社會需要。」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梁子穎4
兩人均指修訂《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有助自資院校大展拳腳。

他指修訂《專上學院條例》(第320章)為自資院校帶來新發展和契機,可以讓自資院校精簡架構和運作模式,配合社會需要,靈活地開辦新課程,包括護理、創意、藝術、動畫製作等,培訓相關人才,讓不同技能、興趣和能力的學生有更好發展,不再局限於選擇大學傳統學科。自資院校的課程因為配合社會發展,可以吸引很多學生報讀,有利院校發展。

他亦建議,「未來在第320章註冊的院校可以跟不同的中學做多一些銜接,業界參與其中,在課程方面給予意見,讓中學和大學『一條龍』。因應專上學院的修例,可以推動中學課程改革,這樣就會更加好。」

大人物speedchat-PolyUSPEED-梁子穎3
陳繼宇博士指PolyU SPEED課程多元化,配合社會需求。

陳繼宇博士回應指,現在傳統中學的課程和中學公開考試的學科偏向傳統,未能滿足多元興趣與專長,他們亦未能在學科上發揮所長。如果高中階段可以加入專項培訓,有利學生發展,他期望未來學制有改善空間;建議中學加以利用資歷架構,課程若達資歷架構第三、四級,與大學互認資歷級別,有助學生升學。

開拓生源與產學協作

另外,專上院校面對生源減少的問題,政府推出「留學香港」品牌,吸引人才就讀。自資院校需要開拓內地和東南亞市場。梁子穎議員指,當局要加快中港學歷和課程認證,讓兩地課程內容接軌,才能吸引內地,甚至東南亞生源。同時,IANG計劃(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 不但吸引內地人來港讀書和發展,而且紓緩香港的勞動力不足和勞工短缺的問題。

他建議自資院校多與不同企業聯繫,了解不同行業的發展和需要,培訓相關人才,有助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同時鼓勵企業捐助自資院校,支援學生,促進產學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