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初九,祝各位蛇年大吉,萬事如意,龍馬精神,闔家平安。
大時大節,通常媽媽們都會特別忙。不才生長於傳統家庭,嫁的家庭也較傳統,特別重視農曆新年,所以也像媽媽輩一樣忙;不過,娘家及夫家體諒,明白雙職媽咪不易為,於是又忙中不太忙,至少不用像我母親大人「想當年」又要返工又要煮大盛宴,忙得一頭煙。
過年的重頭戲之一,必定是紅包/利是。未嫁𢭃利是開心,嫁了派利是兼代孖寶收利是同樣開心。很多人問:仔女的利是如何處理?老實說,孖寶幾年𢭃來的利是基本是「收歸我有」;不過,爸爸比較「均真」,將利是錢存入孖寶戶口,大寶和細寶是分開的,作為炒媽的我,則試過將他們的利是錢買股票,近年港股市況未如理想,所以股票仍留咗媽媽戶口!
今年的做法有點不同。畢竟孖寶已近6歲,希望借此機會讓他們學習一下何謂理財。細寶學習較遲,對錢沒有概念,所以利是錢仍由爸媽保管;大寶作為家姐仔,向來比較成熟,於是爸爸決定將部份利是錢交由她自己處理。
說實話,第一次為人父母,大抵都是將自己兒時的經驗來跟他們分享,同時也要加點創意,讓他們留下深刻印象。
要讓小朋友學識理財,首先要了解錢的概念和分類。猶記得疫情期間,即孖寶約2至3歲左右,一家四口在家中沒事幹,我們就拿了一桶水,將平時買東西剩下的「碎銀」全倒在水桶,讓小朋友們「洗錢」。藉著「洗」的過程,教他們認識硬幣的種類:五角比一元少、有花邊的是兩元、比一元厚的是五元、銀中帶金色的是十元…不知方法對不對,對孖寶來說是頗有效。
除了硬幣,還有紙幣。大寶學校頗多活動:到超市買東西、出花布街買材料、行年宵花市…全部都牽涉金錢,學校想得很周到,教他們在購物前先列清單,到埗後貨比幾家,然後在有限的預算內買想要的東西或材料。今年的年宵花市,學校請家長給學生70元,然後跟家長們一起逛花市,同學們想買的東西要在預算之內,家長不得干預小朋友的決定。
在外公陪同下,大寶最後在年宵市場買了風車和她至愛的冰糖葫蘆,還跟外公分享美食,最後剩下20元,「有錢剩」令媽媽給了她一個讚。
有了學校的引導,媽媽在農曆假期間「加碼」,不論是茶餐廳吃飯抑或超市買賀年禮物,都讓他們俾錢找續,加強大寶的加減數概念,也要細寶認識紙幣的種類。
接著而來的,將會是拆利是環節。不知哪裡來的傳統,我們都習慣「正月十五」拆利是。要小朋友認識金錢,不才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認識紙幣種類之餘,又可分類數數目,年紀再大一點的小朋友更有機會學習「加減乘除」等算法,活學活用。
至於,將幾多利是錢讓家姐仔自己保管及處理,希望尋求各位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