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智三女俠|由股票市場到消費市道

財智三女俠|由股票市場到消費市道

10月8日,北水假期後重投市場,隨即於港股市場「提款」,恆指收市急瀉2172點或9.41%,收報20926點,全日大市成交再創6204.38億的歷史新高;國指收報7483點,跌847點或10.17%;科指報4695點,跌690點或12.82%。

港股近期大旺,由9月17日約17000點水平,升至10月7日的23000點水平,不足14個交易日抽升逾5000點,氣氛相當火熱;雖未到全民皆股,散戶們仍略有戒心,但對之前一手「蟹貨」的小股民來說已輕鬆了不少。

這邊廂股市貌似走出低迷,引人入市,那邊廂卻有不少店舖品牌「守不住」,單看昨日,已有三間零售餐飲品牌宣布「退場」:1999年成立的內地品牌華潤堂宣布於11月8日關閉香港全線分店、小南國旗下的「南小館」於10月13日結束最後一間分店、在香港屹立13年的美國爆谷品牌「Garrett Popcorn」亦表示月底撤出香港…

根據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零售業銷貨額數字」,8月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92億元,按年跌10.1%,連跌6個;主要受累於消費模式轉變、港元匯率,以及市民於暑假外遊等因素所影響,有業界人士認為數字反映傳統旺季未能帶動本地消費增長,預計全年將有3000間餐飲食肆結業。

究竟,香港餐飲零售出現甚麼問題?不才非經濟專家,但作為一個消費者,倒有些愚見想分享一下。或者,最核心的問題,在豐富的社會資源下,資訊泛濫的年代,消費者的選擇多了,消費模式也改變了。以前講「品牌」、講「口碑」,現在更著重「UX」、講求「性價比」、追尋「個性化」。

最近擕孖寶到葵涌廣場閒逛,由小到大,這個特色商場對我來說都是個「奇跡」,內裡亳無間隔,據聞業權也很分散。而最大賣點,就是商場小店臨立,售賣貨品很平民化,有些更是所謂的「淘寶貨」,但不知何時開始,商場內多了很多賣各式飲品小、食等小店,檔口細細,密密麻麻,但很多時都人頭湧湧,這些所謂的「掃街」小食和飲料,雖各有相似,但勝在選擇夠多;而且多是個體戶經營,又或是創業者「試業」,對消費者不如集團式飲品般千篇一律,這就是產品的「個性化」。

孖寶每次經過其中一間售賣窩夫的小食店,都嚷著要買特色飲品,媽媽通常都會滿足他們的小小請求,兩杯60元有找,平貴見仁見智,對我來說「性價比」還算高。有次等候飲品期間,聽到幾位客人跟店員說,日前在IG落訂了數個至數十個窩夫食品,前來取貨;即時有點「大鄉里」的感覺,也顯示到消費模式的改變,是另一種「UX」:而品牌的建立也並不再像傳統般不斷開店,而是利用社交平台作宣傳攻勢。

開分店這種「傳統智慧」當然仍有效,至少「總有一間喺左近」的話,品牌的能見到會更高,但開店模式亦有新趨勢,更多是以「特許經營」等方式合作,對中小型商家來說,省卻了一力承擔所有經營成本的壓力,但仍能以另一種方法去拓展市場,加盟者亦能在「指引」下擁有自己一盤生意,也不失為「雙贏」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