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筆者到九龍城區的一所小學舉辦「做自己的情緒主人」講座,在與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對情緒偏見和抗拒。「講出來冇用,冇人聽!」席間一位學生分享過往表達情緒時的經驗說道,其他同學也表示贊同,甚至有人會視情緒為無助或有害的東西。若是如此,家長可以如何自幼教育子女,防止孩子封閉自己的情緒世界呢?
打開孩子情緒世界
打開孩子的情緒世界不是一蹴可幾的,情緒教養不應是「一顆糖果換一個笑容」,而是需要用心聆聽和理解。正向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指出,建立良好的親子情緒連結是孩童幸福生活的關鍵,我們是否能主動聆聽孩子表達的各種情緒需求?這在於我們是否能提供適當的情緒反饋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
一不小心否定了孩子?
你記得最近一次孩子分享情緒的事件嗎?你當時是怎樣回應的?
在日常的家長輔導工作中,筆者聽到不少家長們常在孩子分享情緒時,因為擔心他們陷於「負面情緒」中太久,成為習慣,而不自覺地以評價、安慰或解決問題的態度回應,如「好小事,唔駛唔開心」或「都冇辦法啦」,實際上這等同否定了孩子真實的情緒需要,孩子會因此感到被忽視或不被接納,進而封閉自己的情緒世界。
以開放態度回應
情感連結是建立在彼此關懷和理解的基礎上的,我們需要主動關心孩子的情緒和需求,這有助他們在面對情緒時採取接納的態度。當孩子表達情緒時,我們就像是一個玻璃杯承載著他們不同的情感,不立即聚焦於因情緒而引起的行為反應。如孩子因成績不如理想而對自己生悶氣時,我們可以同理心聆聽,告訴他們「我明白你因此而感到失望」、「有這樣的感受是很正常的」,並建立彼此的信任和安全感,這等同於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情緒。
「問極佢都唔肯講,我可以點呢?」
很多時候,孩子可能會難以找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情緒,這與語言能力及經驗息息相關。有時,孩子可能會因感到困惑和無助,而不自覺以行為來抒發自己的情緒。
首先,我們可以提供一些情緒詞彙,例如在家中貼上情緒海報,並以身教示範如何表達感受。其之,家長也可多以「猜猜看」的形式,協助孩子一步步表達自己,建立接納情緒的能力。一些研究表發現,如果孩子能夠多使用情緒詞彙來表達自己,有助減輕成長挑戰引來的焦慮感,並提高情緒調節的能力。
在成長過程中,情緒教育尤為重要。有些孩子在面對壓力時,因為被誤解或不被接納的經歷,漸漸封閉自己的情緒世界。我們可以從小通過建立良好的親子情緒連結力,讓子女經驗情緒是很正常的事,並願意分享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為孩子日後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奠定穩固的基礎。
鳴謝 : 輔導員
秦嘉琪姑娘(Kayden Chun)
圖片:Freepik
編輯:周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