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從何說起?

產能過剩從何說起?

先是美國財長耶倫訪華,點名「新三樣」(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電池)出現生產能力過剩在損害美國利益;後有德國媒體《新蘇黎世報》評論抱怨中國產能過剩,是為虛偽、短視;再有法國財政部長布魯諾·勒梅爾(Bruno Le Maire)警告中國廉價產品出口過剩威脅全球經濟;上周七國集團財長會議聯名關注中國產能過剩情況,並計劃採取反制措施。這群歐美「正義聯盟」齊聲警示內地產能過剩對中國以至全球經濟都有害。這是西方國家善意提醒?

在履行資本主義的西方「正義聯盟」眼中,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由於政府無視市場經濟,以補助方式放大供應,產能高於內需,以之壓低市場價格來搶佔市場分額,造成經濟低速增長。

而在社會主義履行者的眼中,早在17世紀西斯蒙第(Sismondi)就提出產能過剩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必然要面對的危機,原因是商品的交換價值與社會需要分離,收入分配不當,資本家的收益過高,群眾收入不足、才導致了全社會需求不足。

中國有沒有產能過剩呢?當然有,但其實70年代以後新興國家產能抬頭,尤其是在80年代中國加入世貿後,產能過剩問題已經存在。不過,當時美國實施凱恩斯學派的減稅方案配合中國的廉價商品,消費主義抬頭,讓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者。而且,產能高於內需又是否產能過剩呢?自由貿易社會下,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就解釋了低成本出口對貿易相方都有好處。西方國家的技術及服務出口又如何衡量是否產能過剩呢?

不過西方國家是否不存在產能過剩呢?當然不是!以麥當勞為例,2019年一件麥香雞包是1.29美元,今天盛惠3.89美元,四年漲幅超過200%。下場是,廉價快餐銷售不似預期。這不就是西斯蒙第所預視的產能過剩?實則,美國的產能過剩早在大疫情前已經出現,不過隨著現代貨幣理論抬頭,政府無視赤字,直昇機派錢催谷痴肥症消費者的食慾,以資源浪費的方式來解決消費不足。

進一步看未來,只要科技持續進步,產能過剩在任何意識形態的社會下都是必然的。尤其在人工智能急速發展和出生率下降的雙重壓迫下,資源及生產力過剩,人類可以無憂地以低成本生活是任何政治思想所憧憬的終極目標。

可以肯定的,中國的產能過剩絕不會因為受到「正義聯盟」的抵制而倒退。2022年中國的機器人密度,即每一萬名製造業從業人員的機器人擁有量,排名全球第五,第一名的是韓國,比中國高出一倍,但同年中國的機器人安裝量佔了全球總量的一半,自動化生產急起直追的趨勢下,產能以倍速提升是合理預期。產能高於內需的過剩情況,只會有增無減。

看彼岸,明明是科技最先進的美國,機器人密度排名僅全球第十。原因何在?金融投資回報長期高於生產投資回報的結果。長期年均13%的股市回報,買ETF就好,為什麼還要花錢去投資實業、提高生產效率呢?而且,有錢進行股份回購可以減稅免稅,花錢投資賺到錢反而要高重重的經營利得稅。

又要生產業好,又要金融市場金槍不倒?特斯拉(TESLA)在電動車市場獨霸五年,卻突然被中國的廉價車席捲全球便是貿易壁壘失敗的最好例子。

中國工業生產的比較優勢明顯,但也別開心得太早。不論產出是屬於國家抑或是私人產業,若中國勞工在未富前已要承受自動化取替之痛,同樣會出現類資本主義社會中收入過低而衍生的產能過過剩狀況。

再看今天的電動車行業,雖然把TESLA從神壇打落了,但潛在需求有被高估之嫌、參與者過多、產業發展過快,中國佔了市場,參與者卻未必有利可圖,大股東想賺的可能還是從資本市場收割的街外錢。

TELSA的新競爭者中,小米非常落力。年初先公布新IoT系統,然後推出新車SUV7,最近再來個新手機Poco F6系列。隨新產品發佈以及亮麗的消售預測和一系列造勢大會,總公司也來港宣傳,小米在資本市場活躍度直線颷升,股價也一浪接一浪上升。

小米搞咁多動作,把股價從13元打上接近20元,又出力宣傳,很難想像沒有後著。尤其是雷軍日前說到預計公司今年資本開支240億元,未來五年合計1000億元。

留意到近期坐擁數千億現金的阿里巴巴和京東相繼發可換股債集資,相對地,小米的手頭現金大約是390億。以收益率3.5%(28.8倍預測市盈率)衡量,小米有動機、有理由、有壓力配股集資。

以上純粹是我瞎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關於 #佛系股評人梁樹德(Scott)】
MBA, MCG, MAP, IPA, CMA(Aust), ACG, HKACG, CESGA, IRC, AHKIoD 曾擔任本地金融機構的經濟分析員及證券分析員,從研究宏觀經濟跳入股票分析;後來成為上市公司投資者關係人員,熟悉上市公司的財務及資本操作、營運和公關策略。曾/現任信報、新城財經台、明報、大公報、DBC 數碼電台、Roadshow等媒體的專欄作家及演講嘉賓。執筆專欄包括《佛系股評》、《港股淘寶》、《膏腴梁肉》、《妙輝博客》、《尋珍記》、《股壇精英》等。